颗粒类型

全部
8262条
基础文献
64条
析出资源
6471条
图表
207条
人物
308条
机构
109条
事件
35条
作品
1068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与 “朱熹” 相关
共 8262 条 21 / 551
301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教学场所与场合问题。
302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讲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是概括地理解教材内容,对所研究对象形成初步概念的阶段。后人未能亲临现场聆听朱熹的精彩讲授,只能通过《朱子语类》的记载内容去揣摩当时的情景。朱熹在讲课时,有师道尊严的庄重认真的一面,也有营造轻松气氛的一面,...
303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实际上,朱熹与学者在同安县学、寒泉精舍、鹅湖寺、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武夷精舍、沧洲精舍等处所,都有学术交流,特别是朱熹在进行学术创作时,遇到疑难问题, 经常召集门徒或学友进行探讨,以期解决疑难问题。参与讨论者,或一二人,或三五人,或多至十...
304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朱熹酷爱山水,登山临水成为调节枯燥的读书生活、 严肃的自律心态、用世不能的郁闷心绪的最佳方式,“便将旧友寻山去,更喜新诗取意成”。对美丽的武夷山而言,朱熹“琴书四十载,几作山中客”, 每次偕游,登临武夷山水,皆有诗情如涌,酬唱不绝。且大量山...
305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我们说朱熹是个知识广博的通才是不为过的,从《朱子语类》中可以看出其所讲授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程度之深,也可以看出朱子门人之多、兴趣之异、问答之别。以这些受学者所录内容来看,朱熹能掌握和应用灵活的教学原则来培养学生。国内学者对朱熹的教学原则...
306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在授受过程中,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进取精神,优秀的教育者,各有自己的高招,朱熹秉承孔子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这与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一致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
307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原则,有“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之说,并将此原则贯穿于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朱熹的门徒甚多,来自各地的学者先后向朱熹问学,他们年龄不同,原先的知识面不同,掌握的知识程度不同,个人的禀赋、兴趣、 爱好也有差异,而朱熹对每人的背景、性...
308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对于温故知新 ,孔子认为首先要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要处理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问题。孔子的弟子子夏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而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温故知新”又作了阐述与发挥,并将此原则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朱熹给门生最好的...
309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朱熹教人读书,特别强调既要熟读,又要精思。他继承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认为“学是学其事,如读书便是学”。“思只是思所学底事”。因此他明确指出:“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
310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朱熹教育实践中, 更多的是学生向教师扣问,如果学生不提问题,朱熹会感到不安,甚至会责备生徒,认为学生为学无日进。《朱子语类》中记载的门人所提的许许多多的问题,都得到朱熹的详细回答,实际上就是问答法,而非灌输法。如黄士毅于庆元二年从姑苏徒步...
311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此法深得于胡瑗分斋教学法。胡瑗在北宋庆历中教学于苏、湖间,二十年,束脩弟子前后以数千计。是时方尚辞赋,独湖学以经义及时务,学中故有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者,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斋者,人各治一事,如边防 、水利之类。故天下谓湖学多秀彦,其...
312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在多年的教育活动中,朱熹相当注意兴趣教学,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许多学者,依其对学问的兴趣不同而施教。朱熹经常引用前人的故事、精彩的诗文等穿插于课堂讲授中, 使讲学具有严肃性、课堂气氛又有轻松性,引起学者的读书兴趣。兴趣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对经典...
313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朱熹充分进行直观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早在同安县学,朱熹就将《周礼》、《唐开元礼 》、《仪礼》和《绍兴祀礼》相互参照,绘制成礼仪、服饰和器用诸类挂图,供县学生朝夕观览。教学中,采用画图之法进行讲解,在《朱子语类》中还有许多例...
314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朱熹注重实际教学,在给同安县学生徒所提的三十三道策问中,就是要求给出明确答案解决实际问题,而非泛泛的一问一答。朱熹对周敦颐的濂溪取名来由没弄明白,特地交代邵武军邵武人邹旉,实地考察周敦颐故乡濂溪旧庐,归闽告诉朱熹,为解早年濂溪起名之臆测。绍...
315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朱熹的图书建设与著作命运。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