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宜黄县” 相关
共 888 条 53 / 60
781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 类型: 政治事件
2002年12月28~3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302名(其中女63名)。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宜黄县第十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共宜黄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25名,候补委员4名...
782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 类型: 政治事件
1988年3月18~19日,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这是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22年后的一次新的代表大会,出席代表67人。大会主要议程是:听取四届工商联执委会工作告;审议和通过有关大会决议;选举第五届县工商联副主任委员2人(其中1人兼职)...
783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1992年10月,县人武部又成建制地组织万余名民兵参加宜临公路扩建17公里的大会战,整个工程仅用了8天,比预期提前了两天完成任务,为国家节约经费近10万元,受到县委、县政府好评。
784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1993年6月22日,突降暴雨,宜河水位猛涨,超警戒线1.29米,造成县城及下游发生内涝。汛情发生后,县人武部立即组织民兵投入抗洪抢险战斗,出动民兵1946人,处理各种险情17处,转移围困群众620人,抢救粮食3万多公斤,救出物资1985件...
785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1994年9月6~13日,县人武部成建制地组织万余民兵参加县城河东圩堤冬修大会战,完成挖土石方7.2万立方米,浆砌石1478立方米,混凝土48立方米。
786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1995年8月28日~9月6日,县人武部成建地组织16个乡镇的15000余名民兵,参加二都程家洲河堤、蓝水鹿岗堤坝的冬修水利大会战,连续奋战十天,挖填土石方12.5万立方米,铺设下水涵管320米,浆砌石2000余立方米。
787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1998年6月13~24日,受中低层切变、低涡和地面静止锋影响,全县出现持续降水过程,降雨量达711.6毫米,导致滑坡和泥石流,给全县各地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灾情发生后,全县各级人武部门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组...
788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 类型: 社会事件
1999年9月5日,由于连续性的降水过程,境内河水猛涨,造成严重内涝。汛情发生后,县人武部靠前指挥,组织全县2000余名民兵投入抗洪抢险第一线,排除险情46处,转移围困群众120余人。
789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 类型: 文化事件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宜黄戏得到了新生。1956年秋,在省文化界、戏剧界的支持下,成立了宜黄戏整理委员会。同年10月下旬,以原宜黄地方剧社临时演出队为基础,建宜黄戏剧团。当年招收第一批学员31名,聘请李...
790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 类型: 文化事件
1957年1月,正式成立江西省宜黄戏剧团,属全省最早成立的县级国营专业戏剧团。是年7月,宜黄戏剧团赴省汇报演出,获省文化局奖状、奖金。省文化局长石凌鹤、省赣剧院副院长流沙在《江西日报》发表《一朵古老的名花——宜黄戏》一文;同时登载了宜黄戏剧...
791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 类型: 文化事件
1958年2月,宜黄戏剧团招收第二批学员20名,是年5月参加全省第一届戏曲会演。宜黄戏剧团创作的现代戏《第一炉钢》及改编的传统戏《卖梨招亲》分别获剧目、演出奖。同年,省长邵式平到宜黄视察,观看了《三娘教子》等折子戏,对宜黄戏表示赞赏。
792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 类型: 文化事件
1960年5月,宜黄戏剧团招收第三批学员12名。是年7月,参加第二届戏曲会演暨第一届全省青年演员会演。《齐王哭殿》获演出奖。应用贤、吴松龄、熊碧云获演员奖。同年9月,省文化局安排全团赴省戏曲学校学习半年,并改编排练出整本戏《四国齐》。
793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 类型: 文化事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宜黄戏剧团改名永红剧团,全部演员“停演闹革命”,剧团负责人、编剧和主要演员被揪斗批判,演出服装头饰被烧毁。
794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 类型: 文化事件
1968年12月,撤销剧团,演职人员大部分下放农村,其余调动工作。
795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 类型: 文化事件
1970年,以省歌舞团下放宜黄县的演职员为主体,吸收原宜黄戏剧团的部分演员参加,组成宜黄文工团,主要排练“样板式”及现代歌舞节目,期间,创作排演了大型宜黄戏《山城春晓》,在全县各地巡回演出。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