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周敦颐” 相关
共 99 条 5 / 7
61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通过对《太极图说》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版本进行梳理,发现版本问题的争论主要受限于传世的文献,有待于新的版本的出现。争论的实质涉及《太极图说》与《通书》的次序以及太极图是否为周敦颐所创。朱熹对《太极图说》版本与内容的修订是对历史上争论的...
62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清初福建朱子学者对经学的观点和研究。他们在经学研究中强调汉儒与宋儒的继承与发展,主张将经学与理学相结合,重视对经典的注解与阐释,以求理解圣贤之道。他们赞扬汉儒有传经之功,宋儒有发明之功,认为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同时,他们也肯定...
63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清代经学以及儒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礼与礼学研究的重视和强调。特别是清代中期之后,一批清代学者(如戴震、段玉裁、任大椿、程瑶田、凌廷堪、焦循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三礼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校勘、整理、考辨、注解和阐发,并提出了...
64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是中国宋代的著名哲学家,他的理学体系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他认为“礼”是本有的、天赋予的,是人性的一部分。同时,朱熹将“礼”与“仁义智”并举,认为它们都是天理的体现。
65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对“礼”和“复礼”的诠释,以及他如何运用“体用一源”的思想来解释“复礼”中的“礼”。朱熹认为,“礼”是天地自然之理,这个用来训释“礼”的“理”是“道理”“天理”,规范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节文”,是“一源”、是“体”。而...
66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儒家学者,他的学术内倾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他认为,“克己复礼”不是两个独立的工夫,而是同一项工夫。在“克己”之外没有额外的复礼之功。同时,他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只有消灭人欲才能恢复天理。...
67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的理气关系理论。
68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文艺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文道合一,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的思想意志的,应该寓之于伦理纲常。
69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著作的西译者,一般推美国人裨文治(1801—1861年)为最早。他于1849年得清人高愈之《朱子年谱》,知朱熹生平学术之梗概,即将《朱子大全》中关于理气、天地、人物等若干片断译成英文。
70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子以太极为哲学核心,强调其为本体,动静阴阳之根源。图解与解义深化了太极理念。
71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庆历之际,士人受到范仲淹和庆历新政的广泛影响,蜀学、王安石新学等学派均与其有密切关系。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重视教育、整饬吏治、改革科举,对当时的士人影响深远。
72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朴文镐在韩元震的“性三层说”基础上提出“习成之性”,强调变化气质在工夫论中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用力之地。但其学说缺乏实践动力来源的说明。
73
绪论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 类型: 正文
闽学是南宋时期以朱熹为核心的学派,主要在福建地区活动。本文介绍了闽学的概念、发展与衍化,以及它对中国和邻近国家的影响。
74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 类型: 正文
本节主要探讨了闽学与宋代理学之间的关系以及闽学的学术思想发展。文章认为,闽学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术思想,其发展受到了宋代理学的影响,尤其是朱熹思想的影响。文章还探讨了闽学的传承和创新,认为闽学的传统是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而形成的,这种传...
75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 类型: 正文
本节主要探讨了闽学的历史传承过程和杨时在闽学形成中的重要地位。文章认为,闽学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术思想,传承了洛学的思想范畴,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想内核。文章重点分析了杨时对闽学的贡献,包括在本体论问题上提出新的判释、在认识的方式方法问题...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