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893 条 537 / 727
8041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动物
骆驼是永昌历史上重要的长距离驮运动力,由于骆驼利于在沙漠戈壁中行走,被誉为“沙漠之舟”。每峰驼负重约120公斤,日行70里,昼夜兼程可行100至180里。据记载,西汉时期就曾大量养殖。到明、清和民国时期,永昌养驼业仍很兴旺,驮运发达,尤以北...
8042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工业产品
境内使用拖拉机始于上世纪60年代,普及于上世纪80--90年代。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户生产责任制后,手扶拖拉机几乎成为家庭农耕用具,耕地、耙地、播种、收割、运输,全部由它完成,真正实现了一机多用。
8043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工业产品
手扶拖拉机是柴油内燃传动的小型12马力农业和运输机械,有运输、耕地、耙地、耱地、收割、打碾和做为动力机械使用的多种功能。1970年以后永昌开始使用,1980年以后,已成为农民理想的短途运输与农田作业机械。1985年,全县拥有4300台,19...
8044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工业产品
大、中型轮式拖拉机主要有东方红—28型、铁牛—50型、铁牛---75型。是农田作业与交通运输兼用的机械动力工具。1954年焦家庄拖拉机站始有2台;1985年县内共有大、中型拖拉机369台,其中轮式206台。1990年有430台。
8045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工业产品
1952年县供销社购置解放牌汽车1辆。1958年以后,首先由县级机关使用,并逐步向农村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较快,到1985年,全县共有各型汽车462辆,其中农用载重汽车211辆;汽车总数中城乡运输专业户私营160辆。...
8046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打碾工具之一。一般在横木上置稍有弯度的耙齿九枚,与柄向内安装成45。角。主要用来起场耙麦草。
8047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打碾工具之一。用长约七、八尺,宽约二尺左右的木板,横立,在中间制作扶手,板两头凿孔拴上绳子,或人力,或畜力牵引。起场时用来刮粮食。
8048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打碾工具之一。在木板中间凿孔置柄,起场时人力推粮食。
8049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用一铁箍将芨芨草聚拢在一起,箍置芨芨草根部距根稍2寸许,在根部中间安置约4尺长的木柄,打碾时作起场之用,平时可作清洁工具。现在农家、单位清洁仍普遍使用。
8050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竹条编的筛粮食器具。
8051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筛选粮食的工具,有木制手摇的,也有铁制手摇的。后来发展成铁制电动的。
8052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碎草用的工具,一般为木制铁齿铁刃,后出现铁制的。
8053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驴马套车的必备辅助器具。木枷板由系扣绳、木枷、牵引绳组合而成;围拥套于驴、马、骡脖颈,皮质,耐磨;枷板置于围拥前,牵引绳一端系于辕头;鞍子弓桥状,由铁鞍或木鞍之分,它由弓梁和骑板组成,骑板下面垫毛皮或棉布制成的鞍垫。
8054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由马蹬、肚带、鞍鞯、座垫组成,带蹬马鞍最早出现于秦朝时期(兵马俑考古史料载),它置于马背,供骑者上马骑坐,起稳定骑者重心的作用。
8055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工业产品
是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铁匠炉和灶台鼓风设施。木制,扁长型,中空,中间置一“Ⅱ”型或“Ⅱ1”型活动箱杆,一端为把手,一端为猫儿头,猫儿头置于箱体内,为双层夹,四边粘夹整齐鸡毛,箱体两头底部各开一大严舌,靠炉一侧装一风嘴,内有一活动小严舌...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