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0790 条 3744 / 4053
56146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数据统计
民国2年实施《印花税法》。民国23年9月重新公布《印花税法》,当年开征。民国35年4月,印花税划为中央与地方分成共享税种,印花税改为比例税率与定额税率二种,商事与产权凭证有金额记载的,按比例税率贴花(发货票、银钱货物收据、借货、抵押契据等千...
56147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数据统计
1985年4月开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县城和建制镇地区税率5%,在建制镇以外地区,税率1%计征。 全县工商、地方各税税额。 民国25—38年县地方税征解表 单位:万元(法币) 备注:民国25年至38年地方税征解数字,仍以当时数字入志。同时...
56148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钱币 安溪建县之前于唐咸通五年(864),就有流通北朝天宝年间(550—559)的“天宝通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的“开元通宝”,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乾元重宝”,南唐铸“唐国通宝”和“大唐通宝”。宋太祖(960)铸“宋元通宝”和...
56149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铜币 即铜元,俗称“铜镭”,安溪流通清代铜元有两种:一是“光绪元宝”,二是“大清铜币”,分为二、五、十、二十文四种,还有二分、一分、五厘。民国初发行开国纪念铜币面值十文,孙中山开国纪念铜币面值十文,袁世凯共和铜币面值十文。到1935年国民党...
56150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银币 分银两和银元两种。银两亦称银锭、银饼、银铤等,元至清均称元宝银。明末以后,安溪茶叶外销于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这些国家的银元,如鹰银、站洋、杖洋先后流入安溪,广泛流通。宣统二年(1910),颁布币制则例,正式规定银元为本位币。民国3...
56151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合金币1957年12月县人民银行奉令发行1分2分3分三种铝镁合金硬币为现行流通辅币。1981年又增发1角2角5角三种铜锌合金的辅币和一元铜镍合金币,在市场上很少流通。另外发行各种纪念币未流通。
56152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法币 民国13年(1924),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面额有一元、五元、十元。民国24年,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后中国农民银行的钞票,亦为法币,面额有一元、五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百元、五千元、一万元;辅币有...
56153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金圆券 因通货膨胀,法币、关金券皆贬值成废纸,民国37年(1948)8月取消法币,代之发行金圆券。以一元折合法币三百万元兑换,流通不到十个月,发行总额增加65万倍。物价上涨120万倍,金圆券初以二元换银元一元,十个月后变为一百万元换银元一元...
56154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人民币 1949年9月,安溪县开始流通使用。县人民政府同时宣布禁止其他各种货币流通。人民币面额有1元、2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等十二种。 1955年3月...
56155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外汇兑换券 为加强外汇管理,禁止外币在国内市场流通,中国银行于·起发行“外汇兑换券”。安溪投放面额有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7种。与人民币等值,短期来华的外国人、回国探亲的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在指定之处购买或...
56156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区域
东岭隘明正德十年(1515)县令彭黄任内建于依仁里(龙门桂瑶)东岭南麓,东岭地形险峻,易守难攻,与同安连界,为南面屏障。
56157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区域
大深隘正德十年建于感德里(福前),通石珠岭漳平县境。
56158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区域
鳌岭隘正德十年建于崇信里军寨山下,通龙溪。
56159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区域
典林隘正德十一年建于崇信里(西坪),通长泰。
56160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区域
眉田隘正德十三年县令张俊任内建于龙涓里(益溪仙景),通漳州。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