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5188 条 118 / 1680
1756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王晋甜瓜当地简称王晋瓜,因地得名,约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 仪阳乡王晋村,方园10里内所产的甜瓜,椭圆形,皮呈金黄色,瓜肉雪白,子为古铜色。单瓜一般重300克,大者500克。王晋瓜脆而甜,瓜味清香。
1757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产于王瓜店镇米山岭村,当地农民有长期种西瓜的经验。种植多施圈肥、饼肥。单个重10斤左右,瓜皮呈墨绿色,皮薄,为红色沙瓤,有胀性,用刀切二三寸小口,瓜自然分为两半,瓜瓤突起。瓜甘甜可口,不嚼即碎,汁多、籽少。1736~1908年曾为贡品。
1758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王瓜店大葱,以其葱白长而实,质细而脆,生吃熟吃各具风味而著名。株高约1米,株重约0.5斤,葱白较长。栽培多施圈肥,追施饼肥,生吃略带辣味,可健脾胃增食欲,熟吃有香甜味,凉拌清爽可口。
1759
栝楼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县内栽培栝楼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产区之一。栝楼性寒,味甘苦,有清热化痰、宽中散结、消肿疗痛、润肠通便之功能,故被誉为地道药材。
1760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有四节分别是:第一节耕作制度,第二节作物栽培,第三节品种改良,第四节植物保护。
1761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肥城县内耕作以一年一作(春谷子、春玉米、春高粱、棉花等)和二年三作(小麦——夏地瓜——春玉米或春谷子等)为主。
1762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栽培经验,沿用至今,并不断发展提高栽培技术。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棉花,大麻。
1763
小麦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6年,根据小麦生育需肥规律,提倡在小麦返青至拔节追肥、浇水,全县麦田追肥44万亩,占总麦田面积的70%。1963年,推广适时播种,于秋分至寒露播种,比晚播的增产15%以上。1978年推广小麦根外喷磷肥和助长剂,防止干热风,穗粒数增多,...
1764
玉米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2年全县3万亩玉米实行密植,亩均2000株左右,一般亩增产15~20%。1955年,开始实行玉米人工辅助授粉,平均亩增产35斤。1971年,县农技站在拾屯生产大队进行玉米麦田串种试验。1980年推广玉米不培土、浅培土栽培技术,易于根系...
1765
地瓜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春地瓜一般用自然温床育苗,出苗慢,栽插晚,产量低。田间管理多在瓜秧封地前锄草。为防止茎蔓扎根,进行翻蔓。实行深耕深刨,增加亩产量。同年推广地瓜密植和早栽,增施草木灰、炕洞土等作底肥。
1766
花生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7年推广密植栽培,占播种面积的50%。推广花生根瘤菌拌种者占30%,一般增产10%。60年代中期,推广齐苗后清棵(将花生周围的土扒开,使子叶出土)蹲苗。1973年,花生清棵面积6550亩,占40%。1981年,部分地块起垄种植。同时,...
1767
棉花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在继承传统栽培技术的同时,1955年推广合理密植,全县密植面积53.3%。1970年,推广桃园公社郭刘大队“一年棉花两年种”的经验,即冬前施足底肥,深翻整平,冬灌,翌年春播种。1972年,学习外地经验,墒情差的棉田改耧播为水种包包,达到一播...
1768
大麻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春麻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1957年,试行夏播,6月中旬播种,10月上中旬收获。1960年后,实行窄行条播密植,施用少量化肥作种肥。播种后,苗高1尺左右,集中追肥。全生育期浇7遍水,多者达10遍以上。产麻区有“麻长八十八,长足身量就该...
1769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初期,各种农作物以农家品种为主。农民从大田作物中选粒大、饱满、无病虫的作种子,增产甚少。60~80年代,经过对各种作物的改良、选育和引种,全县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化。
1770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品种更新包括:一、小麦,二、玉米,三、地瓜,四、棉花,五、大豆,六、谷子 ,七、高粱。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