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085 条 1159 / 1339
17371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剃胎头:在婴儿出生后的12天时给婴儿剃去胎发。因为人们认为孩子出生过12天后,就算保住了性命,越往后就越好养活了,所以这天要举行一个小礼仪,先由“全可人”妇女抱着新生儿,请剃头师傅用剃刀剃去婴儿的胎发,家长将胎发用红布或红纸包好,缝进婴儿枕...
17372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满月礼:是备受重视的一个礼俗。婴儿满月这天,主家要大摆宴席,款待亲朋。通常为请亲朋好友吃汤面、煮鸡蛋。婴儿满月过后,产妇可携婴儿在娘家人陪同下回娘家小住,少则几天,多则十天半月,全凭婆婆根据当时情况一口而定,叫作“挪臊窝”。临行前,要给婴儿...
17373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百岁礼:婴儿到了一百天称“百岁”。民间要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预祝婴儿无病无灾、长命百岁。是日,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被请来参加宴会。来宾自然也要携带礼物,还要给婴儿红包儿(礼钱)。特别是婴儿姥姥家,除送衣物外,还要送给新生儿“长命锁”、“手镯”、...
17374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抓周礼:婴儿到一周岁时举行。即:置食品、玩具、笔砚、马鞭、算盘于饭桌上,让婴儿信手抓取,以先抓之物,测小儿成年后的功业,试其志向。比如,孩子抓到笔砚之类物品时,人们会交口称赞这孩子将来定能成材,出人头地;若抓了点心之类食品,则被认为没多大出...
17375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说媒:俗称“提亲”。旧时,儿女的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媒妁”,是指那些撮合男女成婚的媒人。为男子提亲为媒,为女子提亲为妁。旧称那些专门从事婚姻介绍并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中老年妇女叫“媒婆儿”。正月不说媒,因媒与没同音,...
17376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换帖:女方父母,同意求婚要求后,男女双方互换名字及生辰八字帖,各请算命先生为男女双方合八字。合八字是根据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按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的理论来推断彼此是否相生相克。此外,还有属相不合不可通婚之说,最典型的是流传于民间的“...
17377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订婚:合婚问卜后,双方同意婚配,由男方择吉日,备彩礼,将“龙凤帖”装入拜匣,送至女家,女方家长接过“龙凤帖”和“彩礼”,然后将自家女儿的“龙凤帖”返送男方,说明此婚已订,并设酒席招待女方家长,由族中和邻居长辈陪同喝喜酒。相当古俗“订盟”、“...
17378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送日子:婚前两三个月,男方选定迎娶日期,通知女方,下二次礼,俗称过礼,其做法是修“鸾书”一封,放在拜匣内,委派媒人和父母双全的男孩,把拜匣送到女方家中,女方接到“鸾书”后,一般要遵期行事,不能更改。相当古俗“请期”。俗谚“挪一挪,死婆婆”。
17379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做被褥:婚期确定后,男女双方请上有公婆、下有子女的“全可人”做被褥。以红线缝缀数串枣、栗子、花生于被褥角,谐“早立子”音,取“男女花生”意。
17380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请执客:正日子以前,男方设酒席招待有操办喜事经验的人,委托办理结婚事务,逐项商定,“过嫁妆”、迎亲、“看三”等过程中的礼仪、酒席、人员安排。同时,酬谢账房先生、厨师及忙事人等。
17381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催妆礼:结婚前一天,男方派人持“四彩礼”送到女方,俗称“催妆礼”。即带4根肋条的肉1块,须一刀割成,意在报答娘家对儿媳的养育之恩,民间称“离娘肉”;红毛公鸡两只;粉条4把;酒4瓶。女方留一半,其余退回,名曰“回礼”。
17382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送嫁妆:旧时婚姻讲究男方下彩礼,女方送陪嫁。旧时女子没有继承权,出嫁是唯一一次分得父母家产的机会。迎娶前女方置备嫁妆,亲友赠钱赠物谓之“添箱”,在迎娶前一天午前送到男家,富户嫁妆一般有瓶、罐、镜、铜盆、灯、首饰匣、立柜、被褥等等。嫁妆进男方...
17383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迎娶:于正日子清晨天不亮,男方请一位官宦人家或有名望的老妇(必须是“全可人”)和吹鼓手等随花轿到女方接新娘,接新娘的花轿要到附近城镇“轿铺”去租赁,花轿与普通轿不同,有两个,内有小轿,放在大轿内;小轿名曰“轿心子”,备抬入新房门口用的。“轿...
17384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拜堂:俗称拜天地。堂前供天地牌和祖宗的牌位,上香燃烛后,新郎、新娘照“唱礼官”吩咐叩拜天地、父母,对拜,入洞房。新娘盘腿坐于炕头,新郎用拴有花绸子的杆秤挑去新娘“盖头”,露出面容。之后,男左女右,坐在炕上,名曰“坐福”。新郎、新娘“坐福”时...
17385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闹洞房:迎娶之日,宴席散后,人们便涌入洞房,开始闹洞房,俗称“逗媳妇”。此时,无论辈份大小,尽情戏闹,皆无禁忌,即“三天无大小”之说。人散后撒枣、栗子、花生于洞房炕上,任晚辈孩童滚爬嘻戏,称“滚炕席”,相当古俗“撒帐”。睡前,请“全可人”铺...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