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46822 条 374 / 3122
5596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景德镇瓷业经营作坊者,大都为小业主,资本微薄、生产规模狭小,多数只能顾产,无力外销。正如:“景德镇的制瓷者,既无调查以为制造标准,又无发行所以昭信用。货制于家,不能自运,贩卖之权,全操诸外埠商人之手。”这些销售瓷器的外埠商人,有全国各地经营...
5597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景德镇瓷业经营作坊者,大都为小业主,资本微薄、生产规模狭小,多数只能顾产,无力外销。正如:“景德镇的制瓷者,既无调查以为制造标准,又无发行所以昭信用。货制于家,不能自运,贩卖之权,全操诸外埠商人之手。”这些销售瓷器的外埠商人,有全国各地经营...
5598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历代以来,景瓷出口外销,大多属民间贸易,官府监督、限制,稽征税收。民国时期,景德镇大宗瓷器输出国外,主要是通过瓷商进行出口贸易,其中,广东帮是出口瓷器的大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对外贸易控制,迅速建立国营对外贸易机构。
5599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唐代,景德镇瓷器经由“丝绸之路”和海外贸易,流传到阿拉伯、非洲、埃及和罗马帝国。宋期间,瓷器是当时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据《宋会要辑稿》载有:“大食、左罗、阁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宾同龙、沙里、丹流眉,并通贸易,市易香药等物。”两宋对...
5600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明代以前,记载景德镇瓷器价格的史料甚少,据《皇明条法事类纂》载:成化十四年,浮梁人方敏“凑银六百两,买得青白花边碗、碟、盆、盏等项磁器共二干八百个”,私运到广东出海贸易。平均每个0.21两,按成化年间江西米价以2.5钱一石计,每件折米八斗五...
5601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明代以前,记载景德镇瓷器价格的史料甚少,据《皇明条法事类纂》载:成化十四年,浮梁人方敏“凑银六百两,买得青白花边碗、碟、盆、盏等项磁器共二干八百个”,私运到广东出海贸易。
5602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景德镇陶瓷销售总值,历代无全面、准确的记载。一些书刊偶有登载,亦无资料出处,难以考证。但从多方面印证,可以分出大致情况。民国22年1月23日《申报》所载:“民国16年以前,平均总值,约1000万元。
5603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据《江西瓷业之根本问题》一文提到:“有清乾隆,瓷业特盛时代,景德镇瓷器输出总值亦曾达六、七千万元。”民国时期,《申报》载:“民国16年以前,镇瓷出口,每年约四、五百万元”。民国19年调查,景瓷从广东、香港等地出口价值100余万元。
5604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该志主要介绍了江西省景德镇市的瓷业厂矿。
5605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主要介绍了江西省景德镇市的瓷业管理机构。
5606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18年(1929),设立江西陶务局,解决制瓷业者有关相互间各种纠纷,以免产生瓷器生产中途停顿之弊,取缔不良习惯以杜绝操纵把持。民国21年(1932),迁并南昌工业试验所。民国23年(1934)12月,省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江西省陶业管理局,...
5607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1949年5月,市人民政府成立工商管理局,局内设陶瓷科,直接管理瓷业生产。根据中国共产党的保护工商业政策,动员复工复业,加强了对工商业者的管理。
5608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9月,中共景德镇市委决定,在景德镇陶瓷联合总公司和瓷器手工业联社的基础上,成立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局,内设秘书、人事、生产技术、基建、统计、财务、劳资、矿务、设计等9个科和原燃材料供应处。1964年9月,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局撤销。
5609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1956年2月6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公司下辖瓷土矿、瓷土粉碎厂、日用瓷厂、匣钵厂、瓷用化工原料颜料厂、瓷用花纸厂、瓷器彩绘厂(社)等,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划归公司领导。
5610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1979年11月,景德镇市城市建设局划出景德镇陶瓷厂和第一、二、三建筑公司及水泥厂等单位,组建景德镇建筑工程局。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