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5188 条 16 / 1680
226
饲料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粗饲料以麦秸、豆秸、谷秸、玉米秸、高粱叶、地瓜秧、花生蔓等为主,粮食副产品有谷糠、麦糠、麸子、花生皮、豆饼、棉籽饼、花生饼、酒渣、粉渣、酱渣、豆腐渣等,全镇荒山、荒地、河滩、路旁、产大量优质青草,另外,树叶和瓜菜罗卜亦可作饲料。
227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青草收晒:每年8~10月,农民收割青草,青草晒干后堆垛存好备冬季饲用。建国前有畜户收晒青草自备自用;无畜户收晒青草,作为代耕报酬或出售。1915~1949年,60%的农户搿犋使役,无畜户耕地1亩付粮15斤或干草50斤。
228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防疫建国前,群众多采用中药或针炙防治畜禽病疫。主要方法有,春季给大牲畜灌清肺散,放鹘脉血;牛针通关,马针玉堂;麦后灌防暑避瘟散。
229
防疫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群众多采用中药或针炙防治畜禽病疫。主要方法有,春季给大牲畜灌清肺散,放鹘脉血;牛针通关,马针玉堂;麦后灌防暑避瘟散。建国后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防疫。
230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旧中国,境内炭疽病、破伤风、牛流感、放线菌、马腺疫、猪丹毒、仔猪白痢、鸡新城疫(鸡瘟)、禽霍乱等流行严重。建国后,经过积极防治,扑灭了牛瘟、马鼻疽、马腺疫等烈性传染病,并有效地控制了其他传染病。
231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畜牧业无人问津。建国后,党和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合作化时,集体为鼓励社员养猪,实行“斤猪斤粮”政策,即出售1斤猪集体补助1斤粮食。生猪存养量迅速增加。
232
检疫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4月兽医站建立之后,开展集市收购检疫和肉食检疫。1959年全社进行马、驴、骡鼻疽检疫。1962年,对家畜市场、肥猪收购站、肉类屠宰场、点,建立了检疫检验制度,牲畜必须经检疫和免疫注射方准出售。
233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后,境内有民间兽医数人,有马坊的尹承林,前衡鱼的李志述、后衡鱼的姚玉香(擅长骨科)等。多为自学《元亨疗马集》、《牛马经》和《本草纲目》等。医疗以中药和针炙为主。
234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境内无专门畜牧管理机构。1957年6月,在石横街里建立了兽医诊所,仅有民房2间,资金86元,职工3人,负责防治全区一般性传染病。
235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后,境内基本上无人工养鱼,部分村民利用坑塘养藕和芦苇,康汇两河与东平湖相通,春夏两季湖中鱼群逆流而上,形成了丰富的自然鱼虾资源。每遇衡鱼洼积涝成灾,更是遍野鱼虾。衡鱼、隆庄等村农民利用农闲季节结网捕鱼,增加收入。此外,部分村庄的大坑塘...
236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录了石横镇水产品水域情况。包括坑塘、河道、塌陷地、工业废水。
237
坑塘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全镇有坑塘35个,可养鱼面积152亩,其中有历史悠久的自然坑塘,也有近期挖掘的人工坑塘。面积小者不足1亩,大者几亩、几十亩不等。这些坑塘大多座落在房前屋后、村旁,经常注入生活污水和有机物质,利于鱼类养殖。近年因水位下降,有些坑塘干涸,给发展...
238
河道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宜于水产养殖的河道有隆庄村西湖(汇河故道)、六里河南高余村段、红石河石横三村段等,可养殖面积近百亩。近年沿河村庄群众筑坝拦河,装置拦鱼设备,开发利用河道,养鱼增加收益。
239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1960年之后,因矿区大量采煤,地面逐步塌陷,最大面积6000余亩,水深1~4米,后用电厂煤灰充填,水面逐步缩小,1987年面积3270亩。
240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电厂、冶炼加工厂的废水、热水资源亦能发展人工养殖。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