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横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021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疫病防治
分类号: S855
页数: 2
页码: 110-111
摘要: 防疫建国前,群众多采用中药或针炙防治畜禽病疫。主要方法有,春季给大牲畜灌清肺散,放鹘脉血;牛针通关,马针玉堂;麦后灌防暑避瘟散。
关键词: 动物传染病 动物疫病

内容

防疫建国前,群众多采用中药或针炙防治畜禽病疫。主要方法有,春季给大牲畜灌清肺散,放鹘脉血;牛针通关,马针玉堂;麦后灌防暑避瘟散。建国后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防疫。1953年,县畜牧兽医技术干部,对人畜威胁严重的炭疽病及猪瘟、猪丹毒进行免疫注射。1956年,县畜牧兽医站成立后,自制疫苗,委派防疫人员来基层防疫,对病疫区进行重点防治。1958年,赵庄发生炭疽病,县畜牧兽医站派员防治,附近村庄也进行了炭疽疫苗注射。为控制此病蔓延,连续3年注射疫苗预防。同年建石横兽医站。1962年,对集市、收购、生产队采用“三堵严”防疫措施,收到良好效果。猪瘟防疫密度达92.2%。1965年后,每年春秋对猪、鸡防疫1次,防疫密度稳定在85%左右。1974年,开展“家畜合作防治”,防疫工作广泛开展。1982年,兽医站实行技术承包,“收费包干,提成浮动”,医务人员实行分区包片,每管区1人,大部分村队有防疫员,畜禽防疫成为社会性、经常性的工作。1987年,基本控制了长年流行的畜禽病疫。
  传染病防治
  旧中国,境内炭疽病、破伤风、牛流感、放线菌、马腺疫、猪丹毒、仔猪白痢、鸡新城疫(鸡瘟)、禽霍乱等流行严重。建国后,经过积极防治,扑灭了牛瘟、马鼻疽、马腺疫等烈性传染病,并有效地控制了其他传染病。
  布氏杆菌病,石横是发病较高地区之一,其中以羊布氏杆菌为多,1960~1963年进行羊布氏杆菌病普检,对检出的阳性羊,由食品站进行扑杀处理;无病羊连续3年口服布氏杆菌疫苗防疫。因隔离、消毒、扑杀不彻底,迄今仍为山东布氏杆菌病重点防疫区。1980~1985年外贸收购牛、羊检疫统计,牛布氏杆菌检出率为7%,羊为2%。
  猪霉形体肺炎,又名猪喘病。1959年发生流行,部分猪发病或死亡。之后,此类传染病时有发生。1978年实行了“母猪不见面,小猪不窜圈,病猪隔离医疗”制度,对猪喘病蔓延颇有成效。1978年后,饲养规模缩小,责任心增强,减少了此种病疫传染,发病率逐年下降。
  检疫
  1958年4月兽医站建立之后,开展集市收购检疫和肉食检疫。1959年全社进行马、驴、骡鼻疽检疫。1962年,对家畜市场、肥猪收购站、肉类屠宰场、点,建立了检疫检验制度,牲畜必须经检疫和免疫注射方准出售。
  1981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卫生局、畜牧局联合下达了《关于集市家畜肉类检验工作的通知》,要求凡屠宰上市的肉类必须经当地兽医部门检验加盖合格戳记方能出售,不合格者进行无害处理。1987年,兽医站配专职兽医检疫、检验员。
  医技与设备
  建国前后,境内有民间兽医数人,有马坊的尹承林,前衡鱼的李志述、后衡鱼的姚玉香(擅长骨科)等。多为自学《元亨疗马集》、《牛马经》和《本草纲目》等。医疗以中药和针炙为主。1957年6月吸收民间兽医成立兽医联合诊所,以中草药、针炙为主的治疗畜禽胃肠病、四肢疾病和外伤等常见病、多发病。1958年建兽医站后,设门诊、医疗室、药房,后逐步添置医疗设备。如四柱栏、体温表、注射器、手术刀、镊子、听诊器、器械盘等。80年代,购置电冰箱(存放各种疫苗)、保温箱、保温盒等防疫和医疗器械。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石横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1997.8

《石横镇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内容上,以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重点,详今略古,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严密考证,秉笔直书。纵观全志上起清朝末年,下至1987年(大事记和少量章节下限酌情下延),百年间,大事要事,无不备载;横看党政军文、社会百业,其沿革、兴衰、变迁及概要,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可资可鉴,是一部揽石横古今,昭当代后世的历史文献和乡土教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