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7154 条 1783 / 1811
26731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七月七 传牛郎织女于此日“鹊桥相会”。民间女子以槿树叶煎汤洗头,以为可使自己貌似仙女,聪明过人。此习今已少有。
26732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七月半 又称“鬼节”。俗传阴间此时放鬼活动3日,故民间设礼祭祖。农村亦有集资“放焰口”以超度鬼魂,称“盂兰盆会”。此习今废。
26733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中秋 宁海以八月十六日为中秋。节前亲朋互赠月饼,晚上合家团聚,饮酒尝月饼赏月。
26734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舂糯米〓糍,先祭“田公田母”,后食用,有庆丰收之意。现浙江省定此日为老人节。是日登高活动颇盛。
26735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冬至 古称“长至日”。俗谓过了冬至即人增一岁。此日多做糯米圆子,先祭祖,后食用。民间做坟、修墓,多择冬至和清明两个时令节日进行,以为大吉大利,百无禁忌。
26736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除夕 俗称过年。和翌年春节连在一起,为一年中最隆重繁忙之节日。除夕前,各家各户掸扫蓬尘,清洗物具,购买年货,杀鸡宰鸭,打米糖,制豆腐,捣年糕,裹粽子等。女婿须送鱼肉等至岳家,称“送年夜”。廿三日晚送“灶神”上天,至三十日再请回。各户在堂中设...
26737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古时,女子多淡妆素裹,男子多青衣小帽。款式、发型随朝代而变换。清末民初,男女都穿圆领侧襟(俗称大襟)外衣或对襟衣。冬衣有短棉袄、长棉袄,夏衣有夏布衫(苎麻织)、白洋布衫、纺绸衫。富人及知识阶层兴穿长衫,庄重场合外罩短褂。一般百姓加系围裙,妇...
26738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村民饮食,习米饭,日食三餐。农忙天日长。下午增餐叫“接力”,深夜增餐叫“夜接力”。旧时村民饮食是主粮和杂粮几乎掺半,大米杂以大小麦、番薯、玉米、芋艿等。贫困人家在青黄不接时,常采青麦磨“麦虫”,制麦糊解急。每年新粮上时,有“尝新”习俗。麦收...
26739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多数贫困人家住简陋的平房或茅屋,中等人家住平房或楼房,裕人家多住楼房。平房、楼房都是木结构,有“三檐齐”“四檐齐”、角尺形等院落样式。屋墙有青砖墙、石头墙等。新建房子时择日动工,选时辰上梁,梁正中挂红布讨彩,并贴红纸对联、放鞭炮、抛馒...
26740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家具以木制为主,竹制次之。其中卧床较为讲究,一般有鹁鸽床、三挈弯、七挈弯、前后出帐。床上用木板或竹条垫铺,加稻草制作的床毡(垫)、草席。房内摆设有开面箱、小橱、账桌、衣橱、写字台、床头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木床逐渐改为棕棚、沙发、...
26741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村内多数居民外出均为步行,只有少数富户人家和官员坐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70年代前。大多数村民外出仍靠步行,少数出远门时坐汽车;20世纪70年代中期流行骑自行车、坐手拉车和拖拉机。改革开放后,骑自行车者增多。21世纪初期,...
26742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封建家礼意识颇浓。重男轻女,以维护族权、父权、夫权为核心。宗族内按辈分论长幼,辈分最高年龄最大者为族长,家中唯父命是从,长辈之名不可直呼,长幼共餐,长辈开筷。 亲友互访,注重礼节,进门相迎,出门奉送;门开喜来客,客来喜开门;做点心,...
26743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民间交往,三族为主亲。父族有叔伯、兄弟、姑妈,母族有娘舅、姨妈,妻族有妻舅、连襟(俗称“姨丈”)等。表叔伯姑妈、堂叔伯姑妈、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次之。除亲戚外,尚有寄拜、结拜、朋友、世交、至交、邻里、师徒、师兄妹、同学、同事之交,有患难之...
26744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婚姻皆由父母做主,媒妁说合,讲求门当户对。一般先由男方托媒,经女方同意,才行聘定亲,俗称“定恳帖”。男方提前一年将迎娶吉日红帖由媒人送至女方,称“送日子”。迎娶前数月,男方送礼至女方,俗称“送轿下羹”。 结婚之日,男女双方贴喜庆对联。...
26745
知识出处: 岭南村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民间喜事以嫁娶场面最大,俗称“红事”。姑娘出嫁,亲朋庆贺,送鸡蛋、糕点,以及面被、毛料等,称助嫁;男方娶亲,亲朋庆贺,送老酒以及红纸包(红纸包钱),称压袋。现以送银钱为主。 妇女生育,俗谓“坐生姆”,需满月出房,因而也称“坐月里”。妇女生...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