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60030条
基础文献
250条
析出资源
12603条
图表
2540条
人物
23387条
机构
2718条
事件
11214条
地名
956条
专题
1947条
作品
3847条
实物
568条
知识出处
全部
河东文史 第一辑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八...
济南开埠与地方经济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文史资料
章丘文史资料选辑
青岛文史资料 第五辑
罗庄区文史资料第一辑
崂山文史资料第四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德州文史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德州文史
历城名胜古迹
郯城文史资料第八辑
蒙阴文史资料第四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胶州文史资料 第二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
临沭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蒙阴文史资料
沂水县文史资料 第三...
槐荫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临沂文史资料第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平阴文史资料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德州文史第十辑
罗庄区文史资料
平阴名胜古迹
临沂文史集粹 第一册
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平阴文史资料第五辑
山东文史集粹
长清文史资料
德城文史第十六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五辑
即墨文史资料第七辑
蒙阴文史资料第二辑
平邑文史资料第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
胶州文史资料第六辑
山东文史集粹
安丘文史资料
即墨文史资料第八辑
即墨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莒南文史资料
李沧文史第四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第...
章丘老字号
青岛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文史资料第四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黄岛文史资料
苍山文史资料第五辑
莱西文史资料第二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四辑
沂水縣文史資料第七辑
当代中国的山东
历城文史资料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德州文史(五)
沂南文史资料第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九辑
莱西文史资料 第九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平阴文史资料
即墨文史资料第五辑
李沧文史 第四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一辑
青岛文史资料第九辑
蒙阴文史资料第三缉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苍山文史资料第三辑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一...
临沂文史资料第一辑
莒南县文史资料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二辑
山东省章邱文史资料
胶州文史资料第四辑
德城文史
即墨文史资料第四辑
长清文史资料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二...
德州文史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市中文史资料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临沂文史资料第二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历城文史资料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辑
临沂文史资料第三楫
德州文史
苍山文史资料第四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莱西文史资料第三辑
即墨文史资料资料
长清文史资料
平阴文史资料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德州文史
山東文史资料选辑
长清文史资料
四方文史资料 第三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
济阳文史资料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文史资料选辑
长清文史资料
沂水縣文史資料第六辑
济南政协史料
章邱煤矿史料
沂南文史资料
郯城文史资料第五辑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临沭文史资料第二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胶州文史资料
胶南文史资料第五辑
莱西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長清文史资料
郯城文史资料
山东文史集粹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临沭文史资料
即墨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郯城县文史资料第四辑
德州文史
德城文史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莱西文史资料第五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
天桥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选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天桥文史资料选辑
历城文史资料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莱西文史资料
章丘铁匠文史资料
郯城县文史资料
沂南文史资料第三辑
安丘文史资料
胶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黄岛文史资料选辑第一...
郯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
德州文史
商河文史
胶南文史资料
临沂文史资料第五辑
青岛文史资料第七辑
李沧文史第四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三...
商河文史
德州文史
德城文史
莒南文史资料第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黄岛文史资料第一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历城名人
历城文史资料
苍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平阴文史资料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德州文史
临沭文史资料第五辑
胶南文史资料第一辑
济南文史资料
青岛文史资料
德城文史
莱西文史资料第十辑
德城文史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临沂文史资料第八辑
平邑县文史资料选辑
章丘民俗
莒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苍山文史资料第六辑
即墨文史资料第二辑
安丘文史资料
德州文史第二辑
文史资料第三辑
章邱文史资料
活跃在各条戦线上的政...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明水撷英
市北文史资料第一辑
长清文史资料第三辑
莱西文史资料第一辑
文史资料选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文史资料
苍山文史资料第一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市北文史资料第二辑
临沂文史资料第四辑
苍山文史资料第八辑
历城文史资料
青州文史资料
胶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德州文史 第十二辑
苍山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即墨文史资料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德州文史
莱西文史资料第七辑
辛亥革命在山东
章丘旧军孟文史资料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莒南县文史资料
安丘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青岛文史资料第六辑
临沭县文史资料第八辑
德州文史
长清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
郯城文史资料第六辑
济阳县文史资料
山东平阴风物志
市中文史资料
济阳文史资料
辛氏三代
历城文史集粹 上册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
检索条件
共 60030 条
3667
/
4002
54991
杨哥庄村里的王姓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李沧文史 第四辑
|
类型:
其他
杨哥庄村里的王姓有河南村王、东南山王、城子王、北村王和吴家村王之分,以吴家村来的王姓人最多,迁来时间最长,其他王姓进村不足百年,多者十户八户,少者一户两户。吴家村王氏迁来近30()年的时间里,每年除夕都要回吴家村祭祖,但回去的时间总是拿捏不...
54992
辞灶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李沧文史 第四辑
|
类型:
民俗
腊月二十三辞灶(也叫小年),这一天将“灶马儿”贴在东间锅台上面的墙壁上,晚上6点左右辞灶,在灶王爷爷前点上香,摆上供品,供品中得有糖瓜(麦芽糖做的糖块),还要供上一碗面条,所以有这样一顺口溜:“灶王爷爷本姓张,一年一碗糊涂汤。”之后全家吃面...
54993
跑耍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李沧文史 第四辑
|
类型:
民俗
跑耍是这个村每年必办的一项活动。这个村的高跷特别有名,村里有个20余人的高跷队,个个年轻力壮,多是老手,经验丰富,技艺娴熟,配合默契。他们的乐队很齐全,有打击乐,还有吹奏乐。在悠扬优美的乐器伴奏中,步点一致,花样不断翻新,表演起来煞是好看。...
54994
岀殡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李沧文史 第四辑
|
类型:
民俗
老人倒头(过世)后,家人便请一个有经验的人在死者面前致“倒头词”,内容是“回家吧,往西南走,云南交趾国嘎嘎县大槐树里头……”(从青岛人迁徙史看,早年的青岛人大都是从云州之南迁来,但“交趾国嘎嘎县大槐树里头”却让人费解)。然后为老人烧包袱、褡...
54995
永济保卫战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河东文史 第一辑
|
类型:
其他
永济保卫战,是“西北军”抗战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毙敌三百余人,重创了日军西进势头。在永济血战中,我军阵亡和葬身黄河的官兵亦三百余人。邓祥云的警卫员王义成身负重伤,泅渡时被河水卷去,陕西蒲城籍参战战士十三人,只有四人生还,邓祥云同村五名战友只...
54996
蒲剧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河东文史 第一辑
|
类型:
艺术
蒲剧,亦称蒲州梆子,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乱弹、西曲、秦腔、梆子腔、土戏、大戏等等,与陕西的同州梆子一母同源,早期通称为山陕梆子,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张庚、郭汉城二位戏曲大师在《中国戏曲通史》中说:“出现在北方诸省的,是以山陕梆子为代表...
54997
四功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河东文史 第一辑
|
类型:
艺术
四功,是戏曲演员的四种基本功夫:唱功、做功、念白与武打。
54998
五法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河东文史 第一辑
|
类型:
艺术
五法,指的是:手、眼、身、法、步。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至于法,则解释不一。一说是"身法"应作为一项;一说是应称“手眼身步”法。这样,五法就变成四法了。还有认为“法"是“发”之误,指的是“水发”技术,但是“发”已包括在十耍...
54999
十耍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河东文史 第一辑
|
类型:
艺术
十耍,包括水袖、髯口、翎子、扇子、靴子、帽翅、马鞭、笏板、牙和水发。
55000
燎花轿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河东文史 第一辑
|
类型:
民俗
古时迎新娘的花轿到门前落地后,要点燃草把燎轿,意在驱除妖邪,图取吉利。 在晋南一带,燎轿通常用干草,即将谷类秸秆捆绑成碗口粗,八、九尺长的草把,燎轿者将草把点燃,托着冒烟的火把,围着花轿四周转,叫做“燎轿”。同时,边燎边唱,唱燎结合。燎轿歌...
55001
撒五谷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河东文史 第一辑
|
类型:
民俗
五谷,即谷、豆、黍、高粱、稻子。当新娘下轿后,有二妇于轿前,向新人撒去,以图驱妖除怪,吉利呈祥。 撒五谷习俗由来已久,据《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记载:宋代,新人完婚,新娘下花担子(即轿)后,有“阴阳人”或“克择官”,手拿花斗,盛上谷豆、铜...
55002
入洞房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河东文史 第一辑
|
类型:
民俗
新婚夫妇,进入洞房,要踩四角,喝交杯酒。 踩四角。四角,即炕的四角,新婚夫妻入洞房后,由新郎上炕踩四角,祷告娘娘保佑平安,早赐恩典,边踩边唱: 踩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佑着,儿多着,女少着,夫妻二人常好着。 何为娘娘?民间传说有女娲作笙簧...
55003
交杯酒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河东文史 第一辑
|
类型:
民俗
宋王得臣《塵史·风俗》:“古者婚礼合已,今也以彩丝连足,夫妻传饮,谓之交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在晋南习俗中,新婚夫妇花烛之夜,都以吃长寿面为盛。亦曰:“合饭”。闹房的淘气们,以绝巧特技...
55004
拔花求子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河东文史 第一辑
|
类型:
民俗
拔花求子在送子娘娘庙(包括后土圣母娘娘庙,下同)里,于正月十五日,摆设许多彩纸花瓶,黄色花代表男孩,红色的代表女孩。 元宵节新媳妇或长期未开怀生育的媳妇由婆婆领着,向娘娘叩头礼拜,婆婆口念许愿词语: 送子娘娘慈悲, 给我送个亲孙。 明年我们...
55005
坐月子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河东文史 第一辑
|
类型:
民俗
在农村,产妇生产后,靠坐在谷草上,至少三天,因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句。母亲亡故后,儿子守灵坐草,回报生育之恩,也缘起于此俗。 周秦时已有侧房(产房)之俗,房门悬一红布,禁止别的男子进入,便于产妇安静地哺育婴儿,通常一个月,叫做"坐...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