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1219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1219 条
其他
78条
动物
17条
土地资源
25条
工业产品
83条
景物
9条
植物
93条
民俗
308条
水果
14条
疾病
3条
矿产
3条
粮食
43条
美食
138条
艺术
29条
药物
13条
蔬菜
34条
货物
1条

颗粒列表

共 1219 条 10 / 82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136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用长约尺许,直径约十五公分的圆柱体榆木,在侧面凿孔,置五尺许长木柄做成。主要用来砸打土块。
137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耙(读pā)小范围菜果园、地头平整土地用,一般在横木上置铁齿数枚,柄丈许。
138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由犁配、犁铧、犁杆、扶手、档杆组成。为最古老的耕播工具。上世纪70、80年代部分农户仍有使用。“二牛抬杠”所指的犁正是这一种,后来又出现了钐地犁,可有一驴、骡或马来牵引耕田。现在这些犁都基本上退出了农业耕种的舞台。
139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耙(读bā)长方形,长一丈二尺,宽2.5尺。桯(ting,即上下两条长横木)四寸见方,凿齿孔一排,孔内纳硬木制耙齿,上下耙齿错开,操作时压上重物,由牲畜牵引,用于春耕和秋季保墒。后又出现了铁制的耙,形式跟木制的一样,现仍使用于农业生产。
140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木制框架,上置耱条。耱条多用柳条或皂条编成,操作时,人立耱上,一手执鞭驱使役畜,一手拉缰绳掌握方向,同时两脚一轻一重踏压,耱便左右晃动,以求碎土均匀。多用于春耕。
141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石头制成,长约六、七尺,截面直径约一尺二寸,形状是圆柱或六棱柱体的。两头凿洞,安装木制“磙脐”套上木制“勃架”,由牲畜牵引,主要,用来打场或春秋对耕地镇压保墒。后来也出现了铁制的磙子,用厚铁皮焊接而成,空心,六棱柱体,里面装些沙石以增加重量...
142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农家主要运输工具之一,用芨芨编成两只棱台形活底的筐子,然后用一根杠子从筐子大口的一边横穿过,另编筐底子用草绳穿住系在筐子开口较小的一面,绳子的一头系在杠子头上。使驮筐成“n形。多用于驮运粪土,使用时先给役畜背备上鞍子,抬上驮筐即可。
143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车架形同现在的马车,木轴木轮,两轮两辕,轮直径约1.37至1.43米,车身长约2.1米,宽约2.08米,高约1.54米,笨重异常。后来进化到铁轮车,是在木轮上钉铁瓦。最大载重量1000公斤,用1至3匹马牵引。木轮车大多用1至2头牛牵引,永昌...
144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两轮两辕,形状似铁木轮大车,但小巧玲珑,上有木架搭蓬,一匹骡马牵引,专供人乘,1949年后被淘汰。
145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胶轮大车也叫皮车,是一种胶轮汽胎畜力载重工具。车架形同大车,车身较矮,铁轴胶轮,车轮较小,装有轴承、挂木刹车等。车身矮而长,载重1500至2000公斤,用3至4匹骡马牵引。1952年县供销社最先购置使用。1958年县农具厂开始制造,逐步推广...
146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小砲车形同胶轮大车,车身较小,两轮汽胎畜力车,汽轮胎比架子车轮胎粗壮,车身比架子车稍高,车架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但笨实,用一匹马牵引,载重1000公斤左右。1982年出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使用骡马较多的东、西河和城郊地区的农...
147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架子车是一种两轮汽胎人畜两用的运输工具,载重1000斤左右,使用轻便灵活。1954年,在永昌试用并迅速普及,现已成为城乡人民生产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小型运输工具,1990年全县发展到2万多辆。
148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其他
木制独轮两辕小车,用人力推动,又称独轮车。行走时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装上芨芨筐子可运送粪土,取掉筐子可运送粮食口袋或麦捆等,一般载重100公斤左右。上世纪60年代后为了减轻劳动强度,人们在工具改革中,首先试验在木轮上钉胶皮,继尔改为滚珠轴承...
149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动物
耕作使用的畜力,主要有牛、驴、马、骡、骆驼等。牛占境内役畜的绝对数值,它能耕、能拉车。驴次之,它能驮,能拉碾、能推磨,用草料也少,但由于力量小而很少用来耕地。每头驴驮重约100至140斤,因食料少,繁殖快,体小灵便,无论长途、短途,大道、小...
150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动物
骆驼是永昌历史上重要的长距离驮运动力,由于骆驼利于在沙漠戈壁中行走,被誉为“沙漠之舟”。每峰驼负重约120公斤,日行70里,昼夜兼程可行100至180里。据记载,西汉时期就曾大量养殖。到明、清和民国时期,永昌养驼业仍很兴旺,驮运发达,尤以北...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