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4562 条 46 / 305
67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七里埔位于三十六脚湖东部,濒临坛南湾,北接龙凤头埔,东至燕窝、潭角底埔,南达鹅头湾,长约3.5公里,面积8.75平方公里。雨季时,三十六脚湖溢洪,附近村民在湖浚尾挖凿沟道,将湖水排向七里埔。1960年,沙荒地造林成功,制服了风沙,...
67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县内大小型海滩排涝工程共30处,分布于竹屿口海滩地、北/4火烧港及屿头乡的下斗门、北楼,大练乡的渔限洋,苏澳镇的土库、玉屿、看澳、金岐,平原乡的江楼、蛇鼻下、东安洋,流水镇的山门、港东、湾底、新澳,岚城乡的燕下、北门、土地后、...
67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1966年5月,竹屿口海堤闭气工程完成后,即转入开发利用,共挖排碱排涝港道7条,总长19.8公里,支沟176公里。
67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1973年6月,对火烧港滩地的雨积水进行排涝,由南北两大沟分流入海。南大沟,东自海im头、天山、吉钓经排洪闸人海,沟深3米,底宽5-10米,面宽14-19米,长4750米,最大过水能力71立方米/秒,汇流面积6.2平方公里;另...
680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元至正年间(1341-1370年),净尘庵尼姑在平原当盛村西北,开凿池塘一口,面积约200平方米,可供灌溉,人称尼姑池。这是有记载的县内最早的小型蓄水工程。自明代至民国时期,群众筑坝修陂,挖塘开井,约有10余处,以备旱时灌溉。...
68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水库、池塘井沟情况。
68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三十六脚湖水库、韩厝水库、六桥水库、玉井水库。
68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中型水库,为三十六脚湖改造而成的天然水库。1973年,在湖的东南侧修筑拦水坝和溢洪道,扩大集水面积。拦水坝长300米,顶宽3米,高9.4米,坝顶高程为18.2米。
68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韩厝水库在韩JB寮村北。1957年10月,中楼区政府组织群众动工兴建,1962年2月基本完成。
68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六桥水库建于敖东乡六桥村。1958年10月,敖东分社发动敖东、北f一带群众动工兴建。水库堤坝长134米,高13.5米,坝顶高程21.25米,内坡砌石,外坡植草。
68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玉井水库在井边村西侧,1972年动工兴建,1979年12月建成。拦水坝为土砂混合结构,长390米,高11.8米,坝顶高程22.8米。坝基底为砂地,基础掀砂填筑黄粘土,厚1米,宽30米。内坡粘土填筑,砌石护坡;外坡砂土混筑,植草...
68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在岚城西侧海滩地原潭城港道,汇集秋下垄、韩厝、一埠和县城一带地面水,流域面积22.5平方公里。1978年9月,港道改直,大堤北起朝阳桥,南至北港头下游,长7.5公里,堤高3.5米,堤顶高程2.5米。
68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其他水库50年代中期,县内掀起兴修水利热潮,至1995年,全县拥有小(二)型水库22座,总库容量494.7万立方米。
68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国10年(1921年)统计,历代群众修筑池、塘、井、壑、沟、堰等有13处,至今有的湮没,有的尚存。1950年以来,全县共修建塘坝井池等小型蓄水设施895处,总蓄水量17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330亩。
690
池塘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1950-1965年,蓄水工程以水池为主,共挖池348口,分布于全县各乡镇,蓄水量10.2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6570亩。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