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医院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农二师志》
唯一号: 320031020210000423
机构名称: 焉耆医院
文件路径: 3200/01/object/PDF/320010020220000125/001
起始页: 0729.pdf
地址: 农二师
起始时间: 1950年3月18日

机构描述

始建于1950年3月18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六师医院。它是由步兵六师休养所一个半休养连(另一个半休养连当时在西安、酒泉等地留守,下半年入疆后归建)、二军暂编第三医院(即二军转运二所与酒泉起义的原国民党联勤总部“二四五”、“二四八”医院,于1949年9月合并而成,进疆途中归属六师)及在焉耆起义的原国民党联勤总部“二五一”医院合编而成。 医院设医务科、总务科、药房、手术室、化验室。院部下属2个休养所。休养一所的一、二连驻焉耆;休养二所驻库尔勒。全院工作人员217名。建院时,暂借原省立第八医院旧址,接收了原“二五一”医院的30名伤病员。因病员日增,无处收容。于1950年6月初,搬迁到焉耆县南关街。除接收原国民党焉耆补给站的6间旧房外,还借用群众的平房、磨坊、马厩等106间。没有病床,病员睡土坑、地铺。从此,展开了全面收容病员的医疗工作。 1951年5月,农二师在焉耆县四十里城子增设了劳改犯人休养连。1951年12月,休养二所由库尔勒迁回焉耆。 1952年春,工作人员增到300人。3月份,部队整编,医院仅编制144人,其中医务人员81人。编余人员充实基层和支援地方医院建设。撤销休养所建制,分编为外科(包括妇产、五官、皮肤、小儿科)、内科及疗养科(收容急慢性传染病及慢性病人)。 1951年,修建第一批病房。1954年底全部病员搬入病房,结束了借民房理疗的历史。医院到1959年,初步完善,设有内科(设小儿组,1961年分设儿科)、外科(包括五官科、骨科)、妇产科、传染科、精神病科、门诊部等医疗科室,建立健全了各种医疗规章制度,大搞群众性技术革新。兵团1959年在医院召开了兵团医院工作现场会。 1972年,兵团投资20万元修建瘫痪病房1400平方米。但未按原计划使用,而改作内科病房。 1975年,农二师建制撤销,改称巴州第二人民医院,1982年4月恢复兵团建制,又改称农二师焉耆医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焉耆医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0~1985年,共投资174万元,修建了1800平方米的外科病房。具有条件较好的手术室,犯人休养科和部分职工宿舍,设置有床位350张。1990年医院工作人员413名,其中医务人员310名。内含具有医(药、护、技)师以上职称的116名。全院占地面积260亩,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 焉耆医院建院已有43年的历史,由于资金不足,院容院貌破旧,但全院医务人员医德高,技术好,焉耆、博湖、和静等县各族人民称赞这个医院“环境不美人心美,条件不好技术高”。1985年,焉耆医院被农二师评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1989年,被评选为兵团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农二师志

《农二师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这部志书记述了农二师从战斗到生产的各个历史时期兴衰变迁、革故鼎新的发展轨迹,总结了4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突出了兵团特点和地域特色,实事求是,翔实具体地反映农二师及其前身渤海军区教导旅、二纵独六旅、步兵第六师从战斗到入疆屯戍、转业生产以来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的历史和现状。《农二师志》上限自1949年起,下限至1990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