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研究所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农二师志》
唯一号: 320031020210000414
机构名称: 农业科学研究所
文件路径: 3200/01/object/PDF/320010020220000125/001
起始页: 0656.pdf
地址: 焉耆镇
起始时间: 1951年

机构描述

1951年,步兵第六师于焉耆镇马家花园成立农事试验组。试验组为师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的派出机构,由蔡康主持试验工作。1952年春,试验组西迁到解放一渠二干渠,改属师直属机械化实习农场建制。1953年,试验组升格为农业试验场,分设粮食、特种作物、牧草、园艺4个专业组。当年派遣专人赴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引进优良作物品种600种。秋季,迁至肉孜和田(今二十一团林园一连)建设新场,1955年从八一农学院粮专、棉专、园专选配技术员10名。1957年开始,农二师开发了塔里木垦区。鉴于各垦区的土壤气候条件差异甚大,1959年农二师撤销农业试验场,成立焉耆、库尔勒、塔里木3个垦区的农业科学研究所,配备专业技术人员46名,分别归属一、二、三管理处领导。各农科所除承担科研课题外,种地4000~7000亩不等,以其经济收入,补偿科研经费的不足。1962年,农二师撤销库尔勒农科所,改编为农六团农业试验站、焉耆塔里木两个农科所,行政上分别改隶农五团和塔里木一场领导,为所在整个垦区的大生产服务。1964年12月,农二师于孔一场组建全师综合性的农科所,焉耆、塔里木的两个农科所,易名为良种繁育站,以良种繁育为主,同时分担部分试验课题的研究任务。师综合农科所附设农业学校,为全师培训初级科技人才。“文化大革命”初期,科技人员被下放,科技图书资料被焚毁,科研教学设备被丢弃,农科所及其所附设学校遂即解体。 1973年,农二师在二十二团九连所在地重建师农科所,有土地400亩,设置有粮食、林园、植保、农机4个专业试验组。1980年,增置经济作物、土壤肥料、化验等3个专业组。1985年,农二师农科所迁至二十八团博古其镇东部的湖心村,规划土地面积600亩,二十二团九连的旧址保留甜菜试验站,归师农科所领导。1990年,全所有职工140人,总人口240人,专业技术人员82人,取得副研究员(含高级农艺师)以上职称的18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8人。 1978年以来,农科所取得获奖科研成果26项。其中《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警纹地老虎幼虫颗粒体病虫研究》等4项成果分别获农垦部、农业部一等奖和二等奖,另有22项成果获自治区、兵团科技进步奖。80年代,农科所棉花研究室主任杨树新育成特大铃较早熟无毒棉新品系,铃重9克,纤维洁白,衣分率高,含糖率低,生理性状和丰产性能显著高于他所培育的“军棉一号”。与此同时,杨树新还选育了一批有毒棉新品系。

知识出处

农二师志

《农二师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这部志书记述了农二师从战斗到生产的各个历史时期兴衰变迁、革故鼎新的发展轨迹,总结了4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突出了兵团特点和地域特色,实事求是,翔实具体地反映农二师及其前身渤海军区教导旅、二纵独六旅、步兵第六师从战斗到入疆屯戍、转业生产以来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的历史和现状。《农二师志》上限自1949年起,下限至1990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