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纺织针织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农二师志》
唯一号: 320031020210000405
机构名称: 湖光纺织针织厂
文件路径: 3200/01/object/PDF/320010020220000125/001
起始页: 0416.pdf
地址: 新疆
起始时间: 1962年

机构描述

创建于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上海市计委、纺织局和织布印染公司的支持下,上海公私合营的同德成色织厂连同64台丰田亨利织布机及附属设备500台件,西迁库尔勒。色织厂的98名工人和115名家属小孩,于1962年5月均随厂西迁。同年8月1日,织布车间投产。工厂染纱一无厂房,二无设备,工人秦荣产、戚惠林、顾寿南及技术员邓金城等于荒地上砌好炉灶,支起三口大锅,完成了煮、染、漂洗的工序。到年底,全厂共生产花绒呢布25.22万米,总产值63.64万元,开创了当年搬迁工厂,当年投产,当年盈利26.21万元的先例。1963年,修建成了5000纱锭的纺织车间,与此同时,在上海针织十八厂的无偿支援下,针织车间也于1964年4月投产。至年底,全厂共生产双纱、棉毛鱼鳞眼等针织品8700件,花线呢、派力司布、人字呢、棉毛衫、汗衫等产品畅销全疆,供不应求。32支两股派力司布,布面光洁,花纹清晰,色泽鲜艳,1965年上海全国色织布评比中,被评为优质产品。1963~1964年,累计上缴税金30.5万元,创利120万余元,除收回投资112万元外,为国家积累资金37.5万元。 1966年,纺织针织厂改善企业管理,建立了岗位生产责任制,使企业进入全面振兴时期。但“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厂,生产混乱,经常停工停产,生产下降,直至1969年,才扭转了混乱局面。 1975年5月,中央轻纺部和自治区轻工局,从充分利用库尔勒地区原棉、水源、煤炭、电力的优越条件出发,决定将纺织厂扩建为备有5万纱锭、1170台布机,年产针织品200万件,并具有一定规模漂染设备的纺织联合企业。扩建工程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扩建3万纱锭的纺纱车间,在工艺上,增加精梳设备,利用部分长绒棉,增加针织高支花色品种和生产高档精梳棉纱,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增加外汇收入。纺织厂积极培训骨干,搬运安装机械,1981年8月1日,3万纱锭及精梳设备顺利开车;1983年,3万纱绽全部投产。1984年新建501台织布车间和针织楼,1986年竣工投产。至此,农二师建成了拥有3万纱锭,501台布机,年产棉纱4000吨、棉布1200万米针织品300万件的中型纺织针织综合企业。1985年,湖光纺织针织厂占地面积52.88万平方米,在册职工2551人,累计生产棉纱2.33万吨,棉布7784.62万米,合6672.3万平方米,针织品2254万件,创产值17666.73万元,上缴税金2197.5万元,利润1828.13万元。1983~1985年,全厂生产的1348.05吨高档棉纱,投放国际市场,为国家创汇192.92万美元。 湖光纺织针织厂生产的20、21、32支纯棉纱,条干均匀,单纱强度高,纱疵少,1982年获得自治区优质荣誉产品证书,1988年又获得农业部优质产品证书。有6种产品于1989年、1990年获自治区行业优质产品,产品走俏,外商争先抢购。1988年7月自治区批准为二级企业。1989年9月,经自治区批准,又晋升为一级企业。 1989年二期扩建工程开始,1990年竣工投产,达到5万纱锭规模。 1990年,全厂有职工3900万人,生产棉纱8326吨,棉布1413万米,合1480万平方米,工业总产值3601万元,利润59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2.29万元。

知识出处

农二师志

《农二师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这部志书记述了农二师从战斗到生产的各个历史时期兴衰变迁、革故鼎新的发展轨迹,总结了4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突出了兵团特点和地域特色,实事求是,翔实具体地反映农二师及其前身渤海军区教导旅、二纵独六旅、步兵第六师从战斗到入疆屯戍、转业生产以来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的历史和现状。《农二师志》上限自1949年起,下限至1990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