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拉木沙•赛拉木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唯一号: 320030020210001229
人物姓名: 毛拉木沙•赛拉木
文件路径: 3200/01/object/PDF/320010020220000053/001
起始页: 0659.pdf
出生年: 1836年8月23日
卒年: 1917年4月
籍贯: 拜城县赛里木(今托克逊阿那克孜栏干村)
民族: 维吾尔族
亲属: 父毛拉•艾泽汗阿吉

传略

毛拉木沙•赛拉木7岁时入赛里木礼拜寺学习经文,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从库车的沙克萨可礼拜寺的斯曼•海里买提阿訇习经文。在长达7年的学习过程中,他不仅熟读《可兰经》、《经训》,而且广泛接触到历史、文学、地理、数学、历法和语法知识,掌握阿拉伯语、俄罗斯语和乌孜别克语。 清咸丰四年(1854),毛拉木沙•赛拉木从库车返回赛里木,在当地最大的礼拜寺担任教职。 清同治三年(1864)农民起义的烽火和阿古柏的入侵,改变了毛拉木沙•赛拉木的生活道路。 西征的起义军到达克孜尔时,毛拉木沙•赛拉木随军前往阿克苏。西征军初战失败,毛拉木沙•赛拉木逃回库车,不久返回赛里木(今拜城赛里木乡),可赛里木已是一片废墟。后来阿克苏等地被西征军攻占,于是毛拉木沙•赛拉木又去了阿克苏。在其同学买合木和卓手下作文书,在乌什住了3年。 清同治七年(1868)阿古柏侵入乌什,毛拉木沙•赛拉木被匪徒收容强制为其效力,他被派到阿克苏在税官(宗教税)手下做文书,经常为征收财税奔波于阿克苏各地。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收复阿克苏等地后,毛拉木沙•赛拉木回到家乡,过着田园生活。时隔不久,阿克苏爆发反对拜多乌勒提政权的斗争,他投入到这场斗争中去。后来一直在阿克苏生活,长达26年之久。其间,毛拉木沙•赛拉木奔走于南疆各地,收集大量史料,从事研究和著述。 民国6年(1917)3月,年迈病重的毛拉木沙•赛拉木思乡心切,他写信给亲属希望返乡。他的亲属将毛拉木沙•赛拉木接回赛里木。同年4月,毛拉木沙•赛拉木病逝。6月,他的亲属从喀什请来名匠玉素甫,为他的墓(今阿那克孜水渠边)修建圆尾顶,并建一个可容纳百余人的礼拜寺。 毛拉木沙•赛拉木的后半生,是在著书中度过的。清光绪十一年(1885)前后,他写完《圣地志》。光绪二十九年(1903)完成《安宁史》,光绪三十四年(1908)完成《伊米德史》。清宣统元年(1909),结集《鲁巴依诗选》。民国1年(1912)写出《遗嘱书》。在19世纪,他还完成《开司代司地克》、《艾则力亚提》、《萨拉木乃买》等著作。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毛拉木沙•赛拉木的著作引起国外学者的注意。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安宁史》一书被俄国潘图索夫窃往喀山大学出版后,先后在俄国、瑞士、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引起学者们的研究和翻译。《伊米德史》有察合台文抄本、维吾尔文本和汉文译稿。 《安宁史》与《伊米德史》以农民起义和清军收复新疆的历史为背景,详细地叙述当时南疆的主要历史事件,深刻揭露阿古柏的残暴罪行,透露新疆各族人民渴望摆脱阿古柏政权的强烈愿望,以农民之口,把播种庄稼比喻为播种汉人,把汉族人当做希望之所在。这两部著作的编写,弥补了中外史书记载的不足。毛拉木沙•赛拉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值得关注的史学家,更是新疆著名的少数民族史学家。

知识出处

拜城县志

《拜城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4

本志上限不限,下限截至2000年,从建置与区划、自然环境、人口与民族等方面记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的历史与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