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5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广播
分类号: G222;G229;F426
页数: 2
页码: 606-607
摘要: 1952年,建立县收音站,使用干电池5管收音机,每天早晚按时抄收中央和新疆广播电台的新华社电讯、记录新闻。是年,办油印《广播新闻》小报数十期。1958年开始筹建广播站。1960年,县收音站扩建成县广播站,安装有“美多牌”150W播音设备一台,正式对外播音。早、中、晚分别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汉语、维吾尔语节目。1962年5月,增设托依堡勒迪公社播音放大站,到1966年有线广播设备功率0.68千瓦,利用电话线播放,入户喇叭1500多只。
关键词: 三等奖 广播站 广播电台 有线广播 维吾尔语

内容

1952年,建立县收音站,使用干电池5管收音机,每天早晚按时抄收中央和新疆广播电台的新华社电讯、记录新闻。是年,办油印《广播新闻》小报数十期。1958年开始筹建广播站。1960年,县收音站扩建成县广播站,安装有“美多牌”150W播音设备一台,正式对外播音。早、中、晚分别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汉语、维吾尔语节目。1962年5月,增设托依堡勒迪公社播音放大站,到1966年有线广播设备功率0.68千瓦,利用电话线播放,入户喇叭1500多只。“文革”时期,集中人力、财力搞有线广播。县人民广播站调进远程机、增音机、控制台、载波机等设备,输出功率1.4千瓦,不再用电话线输音,架设了专用广播线。到1976年,播音线路长约450千米,入户喇叭12500只,通响率达87%,基本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全县广播网。1980年之后,广播线路老化,长期失修,入户喇叭逐年减少。1987年后人员减少,资金不足,原有设备维修无力,新设备无资金购买。至1993年底,全县城区只有8只喇叭,各乡村有大喇叭74只,小喇叭750只,而且入户率及通响率均不足50%。
  自1960年后,县广播站自采自编节目,每天分早、中、晚以维吾尔、汉两种语言三次播放5个小时。1966年后,播放时间超过5小时。1982年以后配备维吾尔、汉专职播音员各1名,维吾尔语采编1名;自办节目分别获地区维吾尔语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6篇,汉语三等奖1篇。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