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歌舞戏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5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歌舞戏剧
分类号: K825;K265;I267
页数: 2
页码: 598-599
摘要: 沙雅歌舞的剧场演出来自于民间歌舞,但在1934年之前还没有形成歌舞团体,也没有职业歌舞者。1934年,维文会成立之后,相继组建文工团,始有表演歌舞、戏剧的团体。抗日战争结束以后,维文会管理不善,经费困难,文工团入不敷出,几度停演,但人民喜爱歌舞、戏剧,又时而复出。1946年,县府成立民族文化教育馆,文工团隶属于其下。1950年新政权接收文工团后,歌舞演出除传统节目之外增加了新的内容。
关键词: 革命样板戏 文工团 林基路 抗日战争时期 民族文化教育

内容

沙雅歌舞的剧场演出来自于民间歌舞,但在1934年之前还没有形成歌舞团体,也没有职业歌舞者。1934年,维文会成立之后,相继组建文工团,始有表演歌舞、戏剧的团体。抗日战争结束以后,维文会管理不善,经费困难,文工团入不敷出,几度停演,但人民喜爱歌舞、戏剧,又时而复出。1946年,县府成立民族文化教育馆,文工团隶属于其下。1950年新政权接收文工团后,歌舞演出除传统节目之外增加了新的内容。1991年,成立舞蹈、器乐、声乐、舞美各组,建有517平方米的排练厅,配有东风轿车1辆,每年在县、镇影剧院、全疆各县市巡回演出20~100场次,观众达58万人次,并在全县各乡场、农牧区演出30~100场次,观众达63.1万人次。
  1934年后文工团排练的戏剧是维吾尔语话剧和歌剧,有《艾里甫与赛乃木》等10多个剧目。抗日战争时期除传统的维吾尔民间戏剧之外,有林基路在库车编写的《人民的怒吼》等几个剧目。穆塔力甫编剧的《风暴后的太阳》,刻画了中华民族遭受日寇的侵略而不屈服的精神,明示了经过这场民族灾难之后,中国大地将有一个更红的太阳。再如林基路等人编剧的《上海夜》,以话剧的形式揭露了日本人侵占上海,杀人放火,凌辱妇女,夺我财产,害得民不聊生,以激励人民奋起抗战。阿不都肉孜编剧的《继母》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有淳厚民风、固守道德风尚的进步意义。俄罗斯剧本《阿尔泌·玛里·阿拉》是一部讽刺喜剧,妙趣横生。《塔依尔与卓拉)、《艾里甫与赛乃木》都是爱情故事剧,用戏剧的形式讴歌了人民想往幸福的爱情生活,并勇敢地向封建的婚姻制度决战。“文革”时期各机关团体组织职工排练演出了《红灯记》、《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1984年后,古勒巴格乡汉族农民利用冬闲排练秦腔的传统剧目《火焰驹》、《三滴血》、《铡包勉》等,在该乡及城镇演出数场。
  自1980年后,县委宣传部、妇联、共青团先后组织各机关职工不定期的举办“文艺晚会”,演出自己排练的小节目,还举办许多革命歌曲演唱会,演出厅(或礼堂)群众暴满,热情很高。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