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管理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50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化管理机构
分类号: G258;G252;G250
页数: 2
页码: 588-589
摘要: 县维吾尔文化促进会 民国23年(1934),成立沙雅县维吾尔文化促进会,管理沙雅县的文化教育事业。民国35年(1946),县政府下设民族文化教育馆。
关键词: 文化馆 电影发行放映 沙雅县 文工团 文化站

内容

县维吾尔文化促进会 民国23年(1934),成立沙雅县维吾尔文化促进会,管理沙雅县的文化教育事业。民国35年(1946),县政府下设民族文化教育馆。
  文化教育科(局) 1951年,沙雅县人民政府设文化教育科,统一管理全县文化教育事业。1967年,县革委会成立后,设文教卫生组,后改为文教办公室;1981年,又恢复为文教科;1984年,改为文教局;1987年,又成立文化局;1989年,与体委合并改为文体局;1990年,又改为文化局。1993年,县文化局有干部3人,其中局长1人。
  文化馆 1951年,县文化馆成立,下设图书室,编制1人。1954年,县文工团交给文化馆领导,有专职演职员15人,其中团长1人,经费自给。新建的俱乐部竣工后,文化馆、文工团迁入俱乐部。“文化大革命”后期,文化馆、广播站、电影院、新华书店等四单位合并成立沙雅县文化站。1970年,文化站成立革委会。1974年,恢复县文化馆建制。文化馆每年举办1~2次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该馆设有电子游戏机、录像放映机、台球、乒乓球、棋类、舞厅、音乐茶座等文化娱乐设施。
  1992年,县文化馆有职工12人,其中馆长1人,馆员7人。
  图书馆 沙雅县图书馆大楼1985年10月建成,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021平方米,设汉、维吾尔文书库和阅览室各一间。沙雅图书馆最早是文化馆的阅览室和藏书室,有图书1.4万多册,到1986年,新馆建成后一直和文化馆没有分开,图书馆馆长由文化馆馆长兼任。行政管理、业务活动和经费开支等均由文化馆管理,有4名图书管理员。
  文工团 沙雅县文工团于民国24年(1935)成立,有团员若干人,团长由维文会会长阿吾尔西丁兼任。
  1954年,文工团划归县文化馆领导。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工团被解散,演职人员下放农村劳动。1980年,文工团恢复,编制25人。1992年文工团演职员22人,其中正副团长各1人。文工团下设舞蹈、器乐、声乐、舞美、编导五个组。配有音响设备1套,517平方米排练厅1座,东风牌汽车1辆等。
  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1970年,成立沙雅县电影管理站。1980年,改建为沙雅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有职工10人,管理全县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到1985年,电影发行收入达12万元,创沙雅县电影发行收入最好历史水平。1992年,沙雅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有职工10人,其中经理1人,承包经营情况逐年有所好转。
  文管所 1992年,成立沙雅县文物管理所,无编制,无专业人员,文化馆有1名干部兼管此项工作。
  乡文化站 1989年以来,7个乡1个牧场共8个乡级文化站。1992年,海楼乡自筹资金6万元,县政府补贴3万元,将海楼乡文化站扩建为海楼乡文化中心,同年,建成40个村级文化室。塔里木乡有7个村建立文化室。
  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均设有图书阅览室。并经常组织职工、农民进行球类、棋类比赛活动,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有的文化站还配备了录像放映机和电视,成为各乡镇的文化活动中心。
  乡广播放大站 1962年,托依堡勒迪公社成立全县第一个公社级广播放大站。到1984年,全县共有乡级广播放大站7个,广播设备功率由1.4千瓦扩大到6.75千瓦。
  乡电影放映队 1970年,国营电影一队、二队下放古力巴格和海楼公社。同年英买里、托依堡勒迪和红旗三个公社成立社办电影队。1970~1975年,塔里木公社、一、二牧场、新垦农场、努尔巴格公社等五个单位成立电影队,1980年,劳改农场成立一个电影队。1982年,英买里、托依堡勒迪公社分别成立集镇电影院。
  除以上机构外,尚有广播电视局及其下属的广播站、电视录像转播台、新华书店(归条条管理)及隶属于县人民政府的档案馆。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