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扫盲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394
颗粒名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扫盲工作
分类号: F426;D92;F812
页数: 1
页码: 544-544
摘要: 1949年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扫盲工作。1955年,全县共成立业余小学97所,有742名文盲参加学习。1957年,共有5598人参加扫盲学习班,扫除文盲2600人。1958年,全县成立7个扫盲协会,举办130个扫盲班,共有6437名文盲参加学习。1958~1960年,全县脱盲人数达14156人,占青壮年总数的47%。1961年,建立扫盲班396个,17804名青壮年文盲参加学习,占文盲人数的85%。
关键词: 县人大常委会 扫盲班 扫盲工作 扫除文盲 青壮年

内容

1949年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扫盲工作。1955年,全县共成立业余小学97所,有742名文盲参加学习。1957年,共有5598人参加扫盲学习班,扫除文盲2600人。1958年,全县成立7个扫盲协会,举办130个扫盲班,共有6437名文盲参加学习。1958~1960年,全县脱盲人数达14156人,占青壮年总数的47%。1961年,建立扫盲班396个,17804名青壮年文盲参加学习,占文盲人数的85%。1962年至1976年,扫盲工作中断。
  1979年,成立县农牧民教育委员会,各公社配备成人教育干事。县文教局对全县文盲人数进行统计,制定扫除文盲工作计划;在寒暑假期间动员中、小学教师充任扫盲师资,到1983年,全县共组织扫盲班259个,参加学习的文盲3342人,共有3100人脱盲。
  1985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发动全县各乡、镇、场,大力开展青壮年扫盲和脱盲后的文化补习活动,力争在80年代末达到基本无文盲县的目标。县人大常委会也颁布有关扫盲工作的具体规定。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自治区《扫盲条例》和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扫盲工作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重视程度之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经过3年的努力,到1988年底,16至30岁的青壮年,脱盲率达到74%。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