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3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学堂
分类号: F832;I267;G633
页数: 2
页码: 531-532
摘要: 清末,沙雅县开始建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吐鲁番人沙衣木霍加在县城区的皮汗那(即现在农业银行处)创办学校。有4间教室,2间住房,学生来自全疆64个县。学生穿清朝服装,由学校统配,梳满族发式。维吾尔族学生起汉族名字,在校食宿,经费由公署供给。该学堂共招生3次,第一次招学生54人,第二次招学生57人,第三次招学生26人。后各级官员奉清廷指令“兴办义塾”。沙雅县建学堂12所,教习12人,共有学生245人。
关键词: 宣统元年 汉语学 沙雅县 宣统二年 识字学

内容

清末,沙雅县开始建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吐鲁番人沙衣木霍加在县城区的皮汗那(即现在农业银行处)创办学校。有4间教室,2间住房,学生来自全疆64个县。学生穿清朝服装,由学校统配,梳满族发式。维吾尔族学生起汉族名字,在校食宿,经费由公署供给。该学堂共招生3次,第一次招学生54人,第二次招学生57人,第三次招学生26人。后各级官员奉清廷指令“兴办义塾”。沙雅县建学堂12所,教习12人,共有学生245人。每年上级拨银92两,就地自筹银1573两,12所学校资产约值银3172两,储存银192两。
  光绪三十四年(1908)以后所建的学堂主要有:
  (1)官立初等小学堂:在县署后面东边,光绪三十四年(1908),知县张绍伯、甘象乾设立。
  (2)官立第一汉语学堂:在县府大门外西边,宣统元年(1909),知县张绍伯就劝学所改为简易识字学塾。
  (3)官立第二汉语学堂:校址在北乡大尤都斯庄(现归新和县管辖),宣统元年(1909),知县张绍伯设立,校舍借用民房,兼简易识字学塾。
  (4)官立第三汉语学堂:校址在西乡英尔墨里庄,宣统元年(1909),知县甘象乾设立,校舍借用民房,兼简易识字学塾。
  (5)官立第四汉语学堂:在县署头门外东边,宣统二年(1910),知县甘象乾建立,兼简易识字学塾。
  (6)官立第五汉语学堂:校址在奇浪庄,宣统二年(1910),知县甘象乾建立,校舍借用民房。
  (7)官立第六汉语学堂:校址在玛札庄,宣统二年(1910),知县甘象乾建立,校舍由驿站房改设。
  (8)官立官话讲习所:宣统二年(1910),知县甘象乾建立,附设在第四汉语学堂内。
  学堂管理由知县监督,学生是各乡摊派的。当时乡民视学为畏途,有钱人常雇穷人家的孩子去顶替。学堂开设的课程为《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等。学校给学生发教材、毛笔、墨、纸,食宿皆由官府供给,学生没有学会功课或不听话时,教师用板子打学生手心以惩罚。学制四年,毕业考试或学年考试时知县亲临学堂监考,学生毕业后视其学习成绩“或派学董,或派乡官”。《新疆图志》中的“三十八学校”载:沙雅县有一位维吾尔族学生“相貌谈吐,文质彬彬,有士风”,在学堂毕业后“授以衣顶”,派为学董、乡官,“盛服过市”,甚为荣耀。这批学生因学习文化知识,又皆学会汉语,多成为后来县衙(府)中的职员。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