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扶贫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21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扶贫工作
分类号: F323;D632;D625
页数: 2
页码: 466-467
摘要: 沙雅县人民生活水平很长时期内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被列为自治区贫困县行列,直到1990年才告脱贫。
关键词: 民政局 沙雅县 科技扶贫 摆脱贫困 贫困户

内容

沙雅县人民生活水平很长时期内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被列为自治区贫困县行列,直到1990年才告脱贫。
  新政权建立以来,人民政府就着意帮助全县广大农牧民提高收入摆脱贫困,从救济、无息贷款、提供生产资料等方面,帮助和鼓励他们恢复生产。
  自1949年到1983年,沙雅县民政局对农村的贫困户一贯采取“输血型”的救济方式,每年发放一些口粮、衣被等生活品。“年年救济年年贫”,国家和社会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不但没有使贫困农牧民摆脱贫困,而且滋长部分贫困户的依赖思想。1983年后,借鉴外地经验,执行民政部的指令,变“输血型”的救济为“造血型”的扶贫方法,将发放生活物资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扶助生产中,使之自己创造财富而摆脱贫困。沙雅县民政局先后采取科技扶贫、流动羊群扶贫、兴办企业扶贫等方法,并集中扶贫物资,重点扶助,力求彻底改变贫困户的面貌,使之能积累一定的财力,来抗拒自然灾害的打击。
  在发放扶贫款中,实行有偿和无偿各50%的方式,3年收回有偿部分,再继续周转扶贫。扶贫款在保障贫困户“生活有依靠,温饱有保证”的情况下,使之尽可能的用于生产的投入中。
  1984年,扶贫685户3666人,拨扶贫资金14.29万元。其中民政扶贫款9.59万元;集体自筹1.55万元;贷款3.15万元。1985年,计划扶贫1000户,实际扶贫920户5133人,共拨资金17.62万元。其中上级拨给6万元;民政局集资7.22万元;乡集体自筹4.4万元。1986年,共筹集资金19.295万元,买扶贫羊848只,耕牛157头,驴88头,人力车464辆,喷雾器86个,化肥68.2吨,其他农具86件。扶贫牲畜交贫困户无偿使用和繁殖,待其生活富裕,脱贫之后,交回原来牲畜只数转向其他扶贫户。1988年,购羊2052只,用款2.88万元,用于该项扶贫。从1983~1990年的7年中,共扶贫5214户。有5 048户贫困农牧民脱贫,脱贫率达96.4%。7年中共投入扶贫资金79.76万元,除扶贫羊3557只外,还为贫困户买耕牛657头,驴172头,人力车1372辆,犁86张,播种机(小型)57台,化肥210.5吨。所余的166户1054人,属于智力低下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纳入长期困难户对象,给予补助救济。
  除县民政局组织扶贫外,县有关部门提供多种优惠,卫生局为贫困户减免医疗费,水利局减免水费,财政局减免农业税,文教局为贫困户子女减免学杂费并发放助学金,村集体为贫困户减免义务劳动工。各部门协调,促使贫困户能早日脱贫。
  1985年,沙雅县和红旗乡分别获扶贫红旗一面,奖金1.5万元。
  1988年,自治区政府授予沙雅县“民政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奖给锦旗一面。
  1990年,沙雅县列为脱贫县。
  科技扶贫 1986年后,展开科技扶贫。民政局牵头,科委、科协,大农业各局协同,推广农牧业生产科技,为农村无偿培训植保员,举办植棉和地膜栽培学习班。“八一”农学院师生承包175户扶贫对象,帮助他们科学种植、养殖。在5乡1镇组建6个扶贫经济实体,扶持他们开办水泥预制件加工、磨面、编织、羊毛加工、养鱼等。使他们有的学会一技之长,有的有了稳定职业,摆脱了贫困。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