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党务工作及党代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161
颗粒名称: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党务工作及党代会
分类号: D267;D262;D261
页数: 1
页码: 421-421
摘要: 自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委依照地委部署成立“文化大革命”办公室以来,及时发出《迅速发动全县干部、工人、群众、知识分子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紧急通知》,很快运动进入高潮。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工、学校在校生、人民公社社员也开始大鸣大放大辩论。到1967年1月,开始“革命大串联”、“斗走资派”、“夺权”;县委机关被夺权,党务工作瘫痪,全县处于无政府状态。这种局面持续到1969年4月。
关键词: 党务工作 核心小组 人民群众 文化大革命 无政府状态

内容

自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委依照地委部署成立“文化大革命”办公室以来,及时发出《迅速发动全县干部、工人、群众、知识分子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紧急通知》,很快运动进入高潮。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工、学校在校生、人民公社社员也开始大鸣大放大辩论。到1967年1月,开始“革命大串联”、“斗走资派”、“夺权”;县委机关被夺权,党务工作瘫痪,全县处于无政府状态。这种局面持续到1969年4月。
  1969年4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党政的一切工作由该委员会统揽,但党务工作仍然瘫痪。1970年1月成立党的核心小组,军管会进入。
  1970年1月,成立沙雅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王永年,副组长阎继来、李建华;组员杜增林、毕文豪、明福寿、彭寿泉(以上为军代表)、邹维俊、胡洋明、巴斯提·米吉提。军事管制小组进驻县委,成立党的核心小组,领导整党建政工作,抑制无政府状态,恢复各级党组织。
  第四次党代会于1971年1月18日至25日召开,大会出席代表248名,选举王永年为书记,祖玉奎、刘星蔚为副书记;杜增林、毕文豪、肖瑞斌、哈斯木·衣米提、木合买提·买合木提、买买提·阿皮孜为常委。会议共选出县委委员27人。并恢复了党委工作,建立党委会及基层党组织(1972年8月,人武部及7969部队抽调人员的军管小组撤回,地方干部主持县委党务工作)。
  自“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成立至文革结束的社会动乱中,虽然党务工作秩序遭到破坏,但绝大部分共产党员仍能以党的原则自守,巧妙地与左倾路线、左的思潮周旋、斗争,维护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领导地位,先后恢复7个公社党的领导小组。
  整个十年中,先后经历“造反有理”、“踢开党委闹革命”、“斗资批修”、“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整党”等运动,打击迫害许多革命干部和人民群众,造成许多冤、假、错案。同时,搞个人迷信,大搞“红海洋”语录牌、语录碑、语录墙、红宝书。
  第四次党代会之后的1972年8月,军管会组成人员(人武部和7969部队干部)撤回,由地方干部继任县委工作。上级党委派张庄任县委副书记,同年12月,县委成立复查办公室,对前期被批斗的部分干部进行复查,逐步澄清一批干部的冤、假、错案,解放并分别安排了工作,当时列入复查案件的有666件。在复查中受左倾势力的破坏及干扰,进展缓慢,且不能公正评价一个人,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许多被冤干部仍没有彻底解放。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