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村五好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1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乡村五好建设
分类号: F426;F293;F323
页数: 3
页码: 400-402
摘要: 1956年,县委抽调党政机关干部31人,组成工作组在小古力巴格村进行农村建设12年全面规划试点。1958年,全县在以“小型为主,以蓄为主,以社办为主”的方针指导下,发动群众先后修建水库2座,以改变农村缺水的情况。
关键词: 平方米 配套建筑物 放线施工 居民点 塔里木

内容

1956年,县委抽调党政机关干部31人,组成工作组在小古力巴格村进行农村建设12年全面规划试点。1958年,全县在以“小型为主,以蓄为主,以社办为主”的方针指导下,发动群众先后修建水库2座,以改变农村缺水的情况。
  1964年,自治区党委提出“兵团方向,公社特点”的农村“五好建设”,即好条田、好道路、好林带、好渠道、好居民点。在渭干河水管处规划队、畜牧厅规划队、公安农场规划队协助下,对全县50万亩农田进行规划。根据大农业方向,地方特点,决定条田长边500~800米,短边200~400米;社队之间大路宽8~10米,田间道路宽5米,两旁林带4~6米。一般一个生产队一个居民点,每户占地40×25=1000平方米,房舍面积15×6=90平方米。街道宽5米,每边林带2米。到1965年底,初步建成条田158块,总面积5.7万亩。
  到1984年大力的开展“五好建设”的配套工作。至1993年,建议规划要求条田面积40.72万亩,已配套的条田面积23.59万亩,修建配套砼建筑物1179座,其中:桥、涵879座,闸口406座,渡槽94座,加上水库灌排干支渠以上配套建筑物,全县累计水利工程配套建筑物1608座,其中:桥、涵、渡槽1130座,闸478座。
  1966年社教运动开始后,县规划队集中在海楼公社进行20万亩的土地规划并放线施工;1967年,县规划队分3个小组,到古力巴格、海楼、英买里公社继续进行规划和放线施工。塔里木公社、托依堡公社分别由畜牧厅和公安农场规划队放线施工,累计规划面积52万亩,放线施工25.3万亩,形成条田719块;修建干渠716条,全长141.4千米;道路296条,全长531.6千米;营造林带409条,全长1134千米;规划居民点33处,修建房屋79幢,346间,成立预制厂4处,共预制混凝土构件1000块,安装闸涵25座。
  1970年,继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托依堡公社自力更生修建了塔南大寨水库,解决塔南3万亩耕地和2万亩草场缺水问题。1974年,又建结然力克中型水库,为塔里木开荒造田,开辟2.5万亩草场提供了水源。
  1974年,为利用地下水资源,成立打井队,至1980年,在全县范围内共打井1019眼,架高压线70千米,为乡村供电、照明、井灌提供条件。
  1987年,为提高渠水利用率,对渭干河总干渠进行防渗渠道铺设工程建设。
  1989年,全县林网化建设经自治区验收合格达标。
  1992年,新垦农场利用世行贷款,兴建支干5千米,斗渠18千米,排干18千米,为开荒造田5万亩奠定基础。
  农村居民点80年代以前全为土木结构建筑。其后学校、村委会办公室开始兴建砖木结构建筑,1987年以后,农民建房也开始为砖木结构,并已形成趋势。
  1949年前,农舍多沿渠建筑,零散星布,很少有街道。道路随流水弯曲傍依农舍,除集镇外,很少有村落形式。农田地块大小不一,高低不平,形状各异,其原因一则是习俗,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的贫匮。新政权建立后号召搞乡村建设,群众积极响应,却因经济力量的不济,进展缓慢。公社化以后,利用大集体的力量,修了条田、渠道、道路,营造了林带,使农村面貌有了改变,但住房情况一直因经济的困难而不能解决。直到80年代末期才有所改变。村组居民点集聚,街道平直宽阔,群众文化和娱乐设施如文化室、俱乐部、图书室等场所基本齐全;村委会驻地一般建有放映室和会议室;而会议室面积又可容纳全村大小人口,多兼作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如塔里木乡拜什托格拉克村、托依堡勒迪乡喀拉库木村等都在1991年建成砖木结构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室及室内影视房。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