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价格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07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价格变动
分类号: F426;F323;F752
页数: 9
页码: 367-375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上沿的多年里,物价波动很大。其具体表现为:战乱年份,工业品价格暴涨幅度较大。灾荒年代里食品类商品价格昂贵,一般成倍或数倍上涨。不论什么类商品在战乱和天灾的年代里又都有上涨的情况。一般年份里,农产品中的粮、油、棉及蔬菜瓜果等物价皆比其他地区稍低,尤其是畜皮、羊毛和禽蛋更比其他地区市场价低。工业产品、轻工业产品,尤其是纺织品、日用化妆品、日用小百货则比其他地区高数成乃至于数倍。
关键词: 工业产品 中华人民 商品价格 人民生活 军阀混战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上沿的多年里,物价波动很大。其具体表现为:战乱年份,工业品价格暴涨幅度较大。灾荒年代里食品类商品价格昂贵,一般成倍或数倍上涨。不论什么类商品在战乱和天灾的年代里又都有上涨的情况。一般年份里,农产品中的粮、油、棉及蔬菜瓜果等物价皆比其他地区稍低,尤其是畜皮、羊毛和禽蛋更比其他地区市场价低。工业产品、轻工业产品,尤其是纺织品、日用化妆品、日用小百货则比其他地区高数成乃至于数倍。如光绪三十四年(1908),每百斤牛皮价不到七两白银,而洋商布匹每米价则高达数钱白银,洋铁、洋漆、搪瓷器皿等则价格更高。据口碑资料,一斗小麦(20千克)只可换一盒30~50克雪花膏(擦脸油),可见“粮贱伤农”和奸商盘剥之苦。1900年至1919年间,国内军阀混战,俄国发生革命,工业产品难以进入市场,而地方又无工业,故此,日用百货市面奇缺,价格昂贵。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采用原始的方法,火柴、肥皂之类的生活用品,成了社会与宗教上层人士专用品,而呢绒绸缎之类的纺织品则是达官显贵们的专享商品。1937年后,日本侵略中华,战争炽烈,与内地交通滞塞,更兼新疆军阀混战,南疆尤甚。马仲英、铁木尔、马虎山、霍加尼牙孜等军队掠抢,地荒民穷,物资匮乏,物价上浮。抗战胜利后稍有好转,但为时甚短,到1946年底,经济大崩溃,物价直线上涨,商品一日数价。兹列民国部分年份主要生活商品价格于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一方面稳定政局,发展生产,另一方面调度物资,保障供给,并统一财政收支和现金管理,扭转物价飞涨的局面,1950年9~11月,物价情况见下表:
  其后,国营商业占有主导地位并一直执行国家统一价格,1950~1953年,物价稳中有降。1958~1962年间,生活物资价格上涨,但国营商店在保证占群众消费总数70%以上的18类商品给予定量凭票平价供应。1966~1976年间,商品价格冻结,其后,不少商品价格上涨,但城乡人民基本生活资料也逐年取消限量,敞开供应,且工资增长的幅度大于商品价格上涨幅度,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提高。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