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计划执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07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计划执行
分类号: F426;F323;F326
页数: 5
页码: 359-363
摘要: 1953年到1962年之间,县级经济计划编制下达的方式是采用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相结合的方法。将年计划的指标直接下达到国营和公私合营的企业中去,如木材采伐、运输生产计划、商业购销指标、生产物资购进指标等。对农业、手工业生产实行间接计划。县计划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生产指标(又称第一计划)和县内实际生产的现状,采取“四六平衡”〔即当时的经济计划政策,其时将农、工、商贸等经济领域中除成本开支(原材料、基本工资等)外的部门利润上报集中。
关键词: 生产物资 经济计划 计划供应 物资部门 按计划

内容

1953年到1962年之间,县级经济计划编制下达的方式是采用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相结合的方法。将年计划的指标直接下达到国营和公私合营的企业中去,如木材采伐、运输生产计划、商业购销指标、生产物资购进指标等。对农业、手工业生产实行间接计划。县计划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生产指标(又称第一计划)和县内实际生产的现状,采取“四六平衡”〔即当时的经济计划政策,其时将农、工、商贸等经济领域中除成本开支(原材料、基本工资等)外的部门利润上报集中。县计划部门将利润的六成保留,四成补贴给亏损单位。如四成尚不能补足亏损时,可以施行“倒四六”的平衡手段。总之以大锅饭平均摊的办法维持基本生产及生活。〕的办法,制定本年度计划(又称第二计划)分解下达执行。县主管部门通过粮食征购、统销、产品税收、生产加工等经济手段实施计划。如粮食一项,根据生产现状,实收统计、征购实数、制定口粮、饲料留存、生产用粮计划、工副业用粮的计划。平衡之后,决定上调或下拨补给计划。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利用本地资源实事求是地制定经济计划,较为稳定持续地发展了经济。1958年后,切合实际的计划被视为“右倾”,生产计划的指标拔高,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的失调。如1957年小麦单产61.85千克,棉花单产14.15千克,油料单产26.3千克,尽管指标分别提高到350千克、100千克、150千克,其实际产量却是逐年下降。
  1959年的工业总产值为235.9万元,到1961年下跌到111.5万元;1966年以后的10年,计划工作陷于停顿,每年由上级下达粮、棉、油、畜四大项指标;县内再据其指标结合实际生产水平和产量,作“四六”或“三七”平衡后下达。但这10年中皆以“抓革命”为主,具体完成情况则无法检查。该时期,工业生产也陷入瘫痪。“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8年,工业产值达到554万元,到1972年,猛跌到249.3万元。总之,自1958年之后,工农业生产在起伏跌宕中,没有大的发展和进步。
  1984年以后按农业区划指标指导农业生产,农村经济有较大的发展,粮、棉都有大的突破,其关键是实施了几项得力的措施,一、调整种植业结构,压缩粮食作物面积,增加棉花播种面积;推广“两熟配套”,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总产不下降且稳步的逐年上升。二、改土治理盐碱,具体措施是:(1)大修防渗渠道,提高水的利用率。(2)开挖排灌渠道的水利系统工程使排水体系完整。(3)加强灌溉的管理。三、以多种方法提高土壤肥力。四、推广作物良种;五、加强植保工作。六、开发智力,推广农业技术。
  解放初期到1985年,先后实行商品及农副产品的计划供销和统购统销。钢材、水泥、酸碱等工业生产资料由县物资部门负责,木材由县林业部门负责,农业机械由县农机部门负责,日用工业品、生活资料如棉布、肥皂、火柴(有一时期铝制器皿也列入计划供应)由县商业部门负责,粮食、食油购销由县粮食部门负责,肉类由县食品公司负责,外贸产品,如茴香、畜皮、毛、干果、啤酒花等由县外贸单位负责,化肥、农药、地膜、小农具由县供销联社负责。物资部门在较长时间里对内外调拨、供应、库存进行检查考核。供销部门对购进、销售总额、生产物资供应、农牧产品收购、社会商品零售进行检查考核。1953年,粮食、油料按计划供应,1955年起,棉布、棉纱凭布票按计划供应(1980年废除);肥皂、火柴、自行车、缝纫机等18种工业产品1980年前均按计划分配方式销售。各部门对检查、考核情况向计委、统计部门汇总报告。
  1980年以后,除木材、粮食、食油仍按计划统购统销外,中药材红花、甘草、茴香专由县外贸公司收购。1993年4月,放开粮价,取消粮油计划供应。1987年后,取消红花计划控制,1990年取消鹿茸的专营收购计划。到1992年底,计划专营的购销产品只有木材、甘草、啤酒花、棉花四项。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