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013
颗粒名称: 一、沿革
分类号: F721;F426;F326
页数: 2
页码: 319-320
摘要: 供销社是1951年由国家扶持,农牧民集资兴办起来的商业机构。起初,定名为“生产消费合作社”,1954年后改名为供销合作社。
关键词: 塑料厂 基层社 供销社 经理部 生产资料

内容

供销社是1951年由国家扶持,农牧民集资兴办起来的商业机构。起初,定名为“生产消费合作社”,1954年后改名为供销合作社。
  成立初期,社址在县城人民路中段清真寺旁,有职工7人,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店。机构有棉麻经理部和生产资料经理部,同时还从事粮、油收购。
  1958年,与县商业局合并,改称供销社经理部,1962年,恢复供销社的性质和制度。
  1964年,下属棉麻、生产资料、土产3个经理部;古勒巴格、托依保勒迪、红旗、英买里、海楼、塔里木6个基层社。5月,发展入股社员4620户,召开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选举理事会、监事会,股金36865元。当年,全社完成年购进总额158.7万元,销售177.5万元。盈利17.7万元。
  1965年,县农机供应站成立,供销社生产资料经理部撤销,与土产果品经理部合并成立综合经理部,又在公安农场成立供销综合商店。当年全社有职工241人,年购进458.8万元,销售346.1万元,实现利润16.6万元。
  1966年,社教开始,综合经理部合并于县社。
  1967年,全社有职工234人,全年购进577.3万元,销售433.4万元,利润7.3万元。
  1979年12月,社址迁至人民路中段大十字西南角至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供销社的经济建设得到迅速发展,机构也迅速扩大,1980年成立了土产公司和城镇、努尔巴格基层社,全社的独立核算单位达到12个,分、代店176个。有职工350人,全年购进1313万元,销售1809万元,实现利润25.8万元。
  1983年,根据中央(83)1号文件精神,成立以副县长武学智为组长的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对供销社全系统进行体制改革,同时清理社员股金。原有社员4620户,4879股,股金36865元,清理后发放分红16807.3元。新吸收社员13157户,12200股,股金77969.6元。新老社员共计17628户,16519股,股金103671.5元,入股社员占全县27 176户的64.6%。
  1984年,供销社召开第四届社员代表大会,成立供销联社。县外贸公司茶畜购销业务划归供销社。当年完成购进1645万元,销售1629万元。
  1985年,茶畜公司正式实行独立核算,又与农一师十三团联营建立印刷厂,该年购进总额1420万元,销售1859.6万元。
  1988年9月,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业务从土产果品公司分离出来,成立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1991年6月,成立供销社汽车队。全社有职工800人,完成购进总值17476万元,销售14971万元,利税211万元。其中专业公司利税127万元,基层社84.5万元。
  1992年6月,与阿克苏地区塑料厂联营建立了塑料厂。10月,公安农场商店并入土产果品公司。
  到1993年底,供销社下属15个独立核算单位:即棉麻、生产资料、土产果品、茶畜4个专业公司,塑料厂、汽车队、招待所、印刷厂及7个基层社。有分销店、双代店176个,职工1090名,其中退休职工210名。年购进总值17366万元,销售25678万元,创利税231.8万元。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