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知青商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00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知青商店
分类号: F832;F812;F426
页数: 1
页码: 318-318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大批“上山下乡”的知青返回城市,形成就业困难的现象。为解决该项问题,政府采取办“知青商店”、“知青服务社”的办法。1980年,由县劳动局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开始,全县各机关部门纷纷组建“知青商店”、“知青服务社”。
关键词: 劳动服务公司 上山下乡 服务社 银行贷款 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大批“上山下乡”的知青返回城市,形成就业困难的现象。为解决该项问题,政府采取办“知青商店”、“知青服务社”的办法。1980年,由县劳动局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开始,全县各机关部门纷纷组建“知青商店”、“知青服务社”。
  知青商店的资金来源一是入店(社)知青自筹。一般数量不大,多在200~2000元之间,该资金按当时银行利息当年还息留本;二是单位暂借。该单位的知青商店暂用单位的铺垫资金,随借随还,作为周转用;三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由单位作保,一般是低息,小部是无息。
  根据国家当时的政策,凡知青商店在3~5年内不纳国税,有些工商税、营业税也一概减免。
  沙雅全县的知青商店和服务社到1982年发展到50多家,经营百货、五金、服装、饮食、自行车及小农具修配等。从业人员流动性很大,最多时期达千人左右。知青商店的分配方式不统一也没有一定的规定,一般是较低的定额工资,在80~150元左右,经营较好的商店除工资外补给一些福利。
  1984年之后,知青陆续就业,国家取消对知青免税的优惠条件,知青商店开始拍卖,转手承包给私人经营。到1990年,全县的知青商店消亡。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