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私营商业发展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00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私营商业发展变化
分类号: F276;F426;F279
页数: 2
页码: 316-317
摘要: 1949年前,沙雅县境内无巨商大贾,私营店栈仅有几家,其资本甚微。也有从库车迁至沙雅经商的小商小贩,小本经营日用百货,糖酒茶点。沙雅土特产多数自产自销,少数由库车外运出境。据《沙雅乡土志》载:“唯牛、羊皮毛运至库车,由俄商贩运洋外,皆无成装之货。”多数商品仅靠朝集夕散的巴扎交易流通,土特产则以物易物。至1949年,全县共有708从商户,从业人员1018人,其中资本6000元以上者6户。
关键词: 公私合营 注册资金 从业人员 私营商业 贸易公司

内容

1949年前,沙雅县境内无巨商大贾,私营店栈仅有几家,其资本甚微。也有从库车迁至沙雅经商的小商小贩,小本经营日用百货,糖酒茶点。沙雅土特产多数自产自销,少数由库车外运出境。据《沙雅乡土志》载:“唯牛、羊皮毛运至库车,由俄商贩运洋外,皆无成装之货。”多数商品仅靠朝集夕散的巴扎交易流通,土特产则以物易物。至1949年,全县共有708从商户,从业人员1018人,其中资本6000元以上者6户。
  1949~1956年,私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其从商户数和人员、经营资本均比建政前有所增加。
  从1956年3月开始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行业划分为棉布、肉食、百货、行商;按类划给县贸易商店归口改造。县贸易商店成立“对私改造办公室”,通过宣传,清产核资,安排从业人员三个阶段,于当年3月底完成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共计清理4个行业,75户,372人,资金90740元;组织起来的72户,357人,资金76753元(棉布行公私合营4户,从业人员4人,资金20329元;代销组5个,15户,从业人员15人,资金16463元;百货行代销组6个,31户,从业人员36人,资金11898元;肉食行全行组成合作小组,共19户,从业人员20人,资金2563元;行商公私合营组成小型工厂3户,从业人员6人,资金25500元)。国家向合营企业派出公方代表,参与经营管理,在原私有资产的基础上国有企业注入贷款及其他资本。从公私合营的1956年开始,每年以10%的红利形式,向私方返还私有资金,共计10年,至1966年还清。对资本在200元以下的则采取“自行维持,统一价格,分散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并允许自愿组织合作小组。1966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期,把原公私合营的企业纳入县贸易公司,其人员、业务、资金均属贸易公司管理,成为贸易公司下属的门市部,独立核算。仅有农牧民农副产品的小量出售和购买人民生活必需品。
  “文化大革命”期间,私营商业被取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沙雅县个体商业户发展迅速,1984年,县城私营商业(百货、贩运、饮食、服务)计488户,从业人员776人,注册资金21.9万元,到1993年,增加到1227户,从业人员1827人,注册资金324.4万元;农村私营商业1984年计336户,从业人员497人,注册资金33万元,到1993年,增加到778户,从业人员1283人,注册资金201.4万元。私营商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市场的繁荣。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