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巴扎的设置及变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0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巴扎的设置及变更
分类号: D92;F323;F724
页数: 2
页码: 314-315
摘要: 沙雅自古即有集市以交流物资的贸易传统,维吾尔族称集市为巴扎。每逢集日,乡民马驮车载手提农副产品到集市中买卖,各类行商也奔赴集市,沿街设摊摆卖,店铺则开张营业。其他非集市的坐商店铺商人也拉运货物赶集交易,故集日人群熙攘,热闹非凡,常有通道阻塞的情况。维吾尔族尤喜“赶巴扎”,男女老幼多盛装打扮,骑畜坐车不远数十千米奔赴,更有并不为买卖,只图聚集一起在茶馆、饭铺、街旁、树荫之下聊天、叙旧、交流信息、互通感情。
关键词: 农副产品 星期三 星期五 维吾尔族 星期日

内容

沙雅自古即有集市以交流物资的贸易传统,维吾尔族称集市为巴扎。每逢集日,乡民马驮车载手提农副产品到集市中买卖,各类行商也奔赴集市,沿街设摊摆卖,店铺则开张营业。其他非集市的坐商店铺商人也拉运货物赶集交易,故集日人群熙攘,热闹非凡,常有通道阻塞的情况。维吾尔族尤喜“赶巴扎”,男女老幼多盛装打扮,骑畜坐车不远数十千米奔赴,更有并不为买卖,只图聚集一起在茶馆、饭铺、街旁、树荫之下聊天、叙旧、交流信息、互通感情。不论农忙与否,事务急缓如何,以“赶巴扎”为快事。
  巴扎多设在人口集中之村镇或行政中心,每星期有一次巴扎,全县各乡村巴扎的日期不尽相同,商人可拉运货物轮流赴巴扎买卖,谓之赶“巴扎”。沙雅最古老的巴扎除沙雅镇外,还有麻扎霍加、英买里、老齐满。到1949年,沙雅共有巴扎9个。即:县镇(星期五),努尔巴格(星期四),老期满(星期二),海楼(星期三),英买里(星期日),央塔克协海尔(星期四),央艾日克(星期三),红旗(星期五),布依提(星期一)。
  老期满巴扎于1953年夏因行政机关移至托依保勒迪,巴扎亦同时迁移。
  1958年后,集体化生产,大兵团作战式管理,赶“巴扎”的习俗受到抑制;同时,由于私营商业的减少,个体农副产品下降,农村贸易集市的规模及成交额都相应缩小和下降。1964年后,关闭部分巴扎,全县保留有红旗、英买里及县镇3个巴扎。“文化大革命”时期停止全县所有的巴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同时新辟一些新的贸易集市(巴扎),1978年,开辟塔里木乡拜什托格拉克(星期日)巴扎,1984年,开辟库木艾日克(星期五)巴扎,一牧场夏玛勒克尔钦(星期六)巴扎。
  铁热克协海尔(英买里乡),塔勒克阔坦(红旗乡)等村镇亦有小型集市。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