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商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5000
颗粒名称: 第八编 商贸
分类号: F426;F832;D92
页数: 44
页码: 311-354
摘要: 汉唐时期,沙雅地处丝绸之路枢纽地带,商品流通与交换频繁;一旦地方割据战争迭起,则丝路阻塞,沙雅商贸又呈现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商品交换多为农畜产品、手工业小农具及工艺品。清末,英、俄商人进入沙雅,少量机器工业商品辗转而来,价格昂贵。
关键词: 人口比例 公私合营 商业局 国营商业 沙雅县

内容

第八编 商贸
  汉唐时期,沙雅地处丝绸之路枢纽地带,商品流通与交换频繁;一旦地方割据战争迭起,则丝路阻塞,沙雅商贸又呈现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商品交换多为农畜产品、手工业小农具及工艺品。清末,英、俄商人进入沙雅,少量机器工业商品辗转而来,价格昂贵。
  县城及乡村人口聚集村镇有集市,维吾尔族称“巴扎”,每星期云集一次,除县内商人奔赴之外,库车、新和等地流动商贩皆就地设摊,沿街叫卖。四乡农牧民携带农、牧产品出售,或交换有无,或由商贩收购外运。城区“巴扎”及店铺多在依盖尔其街、库车街、昆其买里斯巷。每星期五(主玛日)集市。各乡村“巴扎”日相互错列,以利商货流通。
  1949年前,沙雅只有个体商业,经营品种单调,多为杂货小店。农牧产品也不成批量外运。史料记载(1909年)“牛羊皮张,羊毛每年出口50万斤”。
  民国3年(1914),沙雅县商民组织合股创设益新皮毛公司,拟订试办简言十八条,报请省政府立案。俄驻喀什领事公然照会中国政府称“此项公司于两国通商大有窒碍”,被新疆都督兼行政长官杨增新拒绝,指令喀什道尹妥为办理一切商务,总期两国人民均无亏损。
  民国26年(1937),成立工商联合会(也称商务会),会长及工作人员由商民公推社会声望较高及经济实力较厚的人担任,是协调商人之间,商人及政府之间关系的机构。官府有关商业的政令由该会下达并监督执行,商人的要求也由该会上达,并负责疏通货物,平抑市价。
  1950年5月,成立西北贸易公司阿克苏分公司沙雅贸易商店,是县内国营商业之始,也兼为商业的管理机构。1955年,改为“沙雅县支公司”。1956年,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1个公私合营商店,4个集体合作商店。1957年,成立县商业局,接管公私合营及集体商店。至1962年,合营及集体商店开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但分配货源和业务指导皆由贸易公司负责。
  1958年前,全县日用工业品主要由国营商业公司调拨供应。1958年后,实行“一平二调”、“一大二公”,集体性质的供销合作社与国营贸易公司合并,由商业局统一领导,下设5个经理部、1个综合加工厂,集工业商品分类经销,农副产品收购调运,生产资料调拨供应及为其服务的小加工于一身。1961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下达后,1962年6月,国营与公私合营商业、集体商业分家。原商业局下属的棉麻、土产、生产资料三经理部析出,恢复沙雅县供销合作社,各公社基层供销社同时划出,再回归县社管理。原商业局下属的工业品经理部于1963年3月分别成立纺织品公司、百货公司;同时服务经理部改称食品公司,业务范围包括饮食、肉类、食品、糖、烟、酒,并将综合加工厂划并于食品公司,加工酱、醋、豆制品、糕点等。原商业局撤销,县人民委员会下设商业科,作为商业的行政管理机构。至此,国营商业完善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业机构,货源由国家按人口比例分配到各专业公司,再由各专业公司按各公社人口比例分配给县内乡、镇。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商品分配的门类日益增多,达到小刀、指甲钳、发卡之类的小百货、小商品也按人口比例分配的境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计划商品逐年减少,1987年后,除卷烟、酒类专卖外,其他全部开放,商品流通的多渠道,经济的多成份,经营的多形式和少环节使商品种类增加甚多,货源充沛,出现了市场繁荣的局面。在经营的形式中,国营商业有承包责任制,经济目标管理制,“国有民营”组合规模经营等形式;集体商业有合伙经营,股份投入等形式。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努力地、积极地探索前进。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