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各个时期货币流通的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4962
颗粒名称: 五、各个时期货币流通的变化
分类号: F832;F426;F127
页数: 2
页码: 297-298
摘要: 解放初期,政府为稳定币值,稳定物价,国家对财经工作实行物资调拨、财政、现金收支“三平衡”的决定,按计划执行提取(请领)和货币回笼。
关键词: 货币流通量 货币投放 经济发展速度 沙雅县 持币待购现象

内容

解放初期,政府为稳定币值,稳定物价,国家对财经工作实行物资调拨、财政、现金收支“三平衡”的决定,按计划执行提取(请领)和货币回笼。
  1958年后,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与自然灾害,致使产销比例失调,物资、商品匮乏,货币投放过多,价格成倍上升。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国调整,县人民银行认真贯彻中央决定,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后,当年,货币投放比1961年减少23.9%。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夫,信贷投放增大,货币流通量偏多,物资供应偏紧,市场再度出现持币待购现象。
  1978年以后,在“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搞活经济”方针指导下,城乡经济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消费基金增长,货币投放大幅度增长。1980年到1992年,沙雅县共投放货币31954万元,平均每年净放2458万元。1992年底,沙雅县货币流通量达24704万元,人均持币1544元。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