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属货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4958
颗粒名称: 一、金属货币
分类号: K827;K825;C55
页数: 2
页码: 294-295
摘要: 龟兹二体五铢钱 铸有汉文和龟兹文的铜钱,在沙雅、库车、轮台等地先后多次出土。这种铜钱与中原铜钱形制相同,外圆、内方孔、边窄、孔大、肉薄,外径13~22毫米,孔径5~8毫米,厚度1~1.5毫米,重0.9~2克,多为红铜。有汉文篆书“五铢”和龟兹文“30”,经北大季羡林教授识读“3”表示“五十”,“0”应相当于中原的“累”、十累合一铢,“30”即五十累,就是五铢之意。这种源于印度波罗迷字母斜体的龟兹文,在3世纪即为龟兹人所采用。
关键词: 维吾尔文 光绪四年 外圆内方 阿克苏 乾隆通宝

内容

龟兹二体五铢钱 铸有汉文和龟兹文的铜钱,在沙雅、库车、轮台等地先后多次出土。这种铜钱与中原铜钱形制相同,外圆、内方孔、边窄、孔大、肉薄,外径13~22毫米,孔径5~8毫米,厚度1~1.5毫米,重0.9~2克,多为红铜。有汉文篆书“五铢”和龟兹文“30”,经北大季羡林教授识读“3”表示“五十”,“0”应相当于中原的“累”、十累合一铢,“30”即五十累,就是五铢之意。这种源于印度波罗迷字母斜体的龟兹文,在3世纪即为龟兹人所采用。中原在唐武德元年(621),“废五铢,铸新钱”,可知汉龟兹二体五铢钱铸造和流通,约在公元3~7世纪之间。
  龟兹小铜钱 两面均无文字,薄而小,红铜质,外形不工整,工艺粗糙,基本保持外圆内方孔形制。外径12~19毫米,孔径5~9毫米,厚2.2毫米左右,重0.4~1.2克。这种钱的铸花半成品在库车“大黑汰沁”、沙雅央塔克协、通古斯巴什等古遗址中多有出土。其铸造和流通时间约在公元5~8世纪。
  普尔钱 准噶尔汗国时代铸,每五十分为一腾格,其式样小于制钱,厚而无孔,用帕尔(波斯异译)两字铸“叶尔羌”字样,重1钱4、5分不等。用打压法制成,椭圆形,一端带尖,形似桃仁,自尖端起,竖径为17~18毫米,横径约15毫米。厚4~5毫米,重约6.3~8.2克不等(现代维吾尔族通称“钱”为“普尔”亦历史惯称)。
  乾隆通宝 清乾隆25~26年(1760~1761年)阿克苏铸造,每枚重二钱,红铜质,外圆内方孔,正面汉文“乾隆通宝”,背面“阿克苏”用满、维吾尔两文左右分铸。
  此外,还有咸丰通宝、同治通宝、光绪通宝、拉锡丁维文钱等在沙雅县流通。“巡抚刘锦棠拨银1万两,饬于省城地方官钱局行使红钱。并委员赴喀喇沙尔、库车、吐鲁番等处换运红钱解省,务使南北两路钱法统归一律”。
  “天罡”银币 阿古柏统治南疆时在喀什制造,面值有5分、3分、2分三种。
  库车银币 清光绪三年(1877),张曜驻兵库车,奉旨铸造库车“天罡”,每枚重5分。正面用老维吾尔文书“中银五分”;背面用阿拉伯式图案花纹。光绪四年(1878),改铸银钱,每枚重1钱,仍铸老维吾尔文“好银子”、“实足钱”,一面铸老维吾尔文“光绪四年”。
  银 锭 清光绪年间使用,每锭有25、35、45两(16两制)轻重不等。光绪十二年(1866),曾禁止使用阿古柏的“天罡”银币,但因银锭使用很不方便,因此“天罡”仍禁而不止。
  银 元 民国年间,全县流通较多的有阿克苏造币局制的“光绪银元”,面值有5钱、3钱、2钱、1钱4种。清代龙洋、袁大头、孙中山像银元等也在全县流通。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