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沙雅县志》 图书 |
唯一号: | 320020020210074957 |
颗粒名称: | 第二节 货币与流通 |
页数: | 5 |
页码: | 294-298 |
摘要: | 一、金属货币;龟兹二体五铢钱 铸有汉文和龟兹文的铜钱,在沙雅、库车、轮台等地先后多次出土。这种铜钱与中原铜钱形制相同,外圆、内方孔、边窄、孔大、肉薄,外径13~22毫米,孔径5~8毫米,厚度1~1.5毫米,重0.9~2克,多为红铜。有汉文篆书“五铢”和龟兹文“30”,经北大季羡林教授识读“3”表示“五十”,“0”应相当于中原的“累”、十累合一铢,“30”即五十累,就是五铢之意。这种源于印度波罗迷字母斜体的龟兹文,在3世纪即为龟兹人所采用。;二、官票、省票、兑换券;(一)新疆官钱票(油布贴):每张红钱四百文(主币),合银1两。清光绪十年(1884),新疆改设行省后流通。;三、法币、金元券;(一)法 币:民国24年(1935),开始流通,面额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100元券6种,民国26年(1937),毛泽民主持新疆财政时为保持新省币信用,提出“拒用法币”,不得流通的办法。民国31年(1942),盛世才公开投蒋后,法币又开始流通。;四、人民币的发行与管理;(一)人民币的发行: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于1950年进入沙雅县货币流通市场,面额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的9种。以后又增发5000元、1万元、5万元的3种(以上简称旧人民币),当时和人民币同时流通的还有新省币银元票及银元、铜币等。1950年6月,人民银行沙雅县支行成立后,禁止银元、银元票、铜币在市场流通,并开始以人民币兑换,以维护人民币本位币的地位。;五、各个时期货币流通的变化;解放初期,政府为稳定币值,稳定物价,国家对财经工作实行物资调拨、财政、现金收支“三平衡”的决定,按计划执行提取(请领)和货币回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