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养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475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养蚕
分类号: F426;D92;F832
页数: 2
页码: 188-189
摘要: 如林业章所述,沙雅桑树自古有之,养蚕取丝亦历史久远。南北朝时“龟兹锦”闻名于世,清末新疆蚕茧售银8万多两,沙雅县是产茧主要区域之一。清未民国初年,官府设立蚕茧局,借发放蚕籽勒索人民,每盒蚕籽价不值银数钱,而收茧时竞扣银5~6两。本为富国利民的养蚕却变成了害民,致使养蚕一业衰败。1943年,全县有桑树6760株,而养蚕者却寥寥。
关键词: 养蚕业 滋补保健食品 沙雅县 阿克苏地区 大叶桑

内容

如林业章所述,沙雅桑树自古有之,养蚕取丝亦历史久远。南北朝时“龟兹锦”闻名于世,清末新疆蚕茧售银8万多两,沙雅县是产茧主要区域之一。清未民国初年,官府设立蚕茧局,借发放蚕籽勒索人民,每盒蚕籽价不值银数钱,而收茧时竞扣银5~6两。本为富国利民的养蚕却变成了害民,致使养蚕一业衰败。1943年,全县有桑树6760株,而养蚕者却寥寥。1950年后,植桑养蚕又有恢复,1956年,麻扎乡麻扎生产合作社养蚕,每合平均单产茧39.17千克,最高合产茧59.7千克,因成绩卓著参加全国“五一”劳动节观礼,受到国务院嘉奖,并发给奖状。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养蚕业受到大的冲击,蚕农几乎绝迹,集体养蚕业也有大的滑坡。1957年,全县有桑树7.5万株,育苗46.6亩;1960年,桑树达到39.3万株,到1966年全县桑树下降到不足5万株,其后逐年砍伐,至1976年不足万株。1979年之后桑树栽植面积大增,多为引进的矮杆桑。该桑主干矮,枝条壮,叶大,易于采叶。1980年,全县有桑128万株,且育苗143亩。1990年,开始引进大叶桑,县委、政府针对沙雅县自然优势,提出“稳粮、增棉、促果、上蚕”的口号,并依此制定发展规划,要求每户有桑一亩。1992年底,大叶桑面积已达3万亩,但因水肥供给太足,造成当年生条木质嫩,过冬冻死大半。1993年,采取科学管理,死桑根部又萌新枝,并有新植面积。
  原有桑树高,树冠覆盖直径达10~30米;其果实桑椹有白、黑、紫3种。桑椹果实多汁,味甜,是滋补保健食品,有止咳化痰润肺明目的功效,有的农户采椹榨汁浓缩成桑椹蜜,食之或馈送亲友。一般农户皆晒椹干。
  1975年后,县内蚕桑技术专业人员,开始推广养蚕新技术,召开养蚕技术培训班,实行人工催青的方法,改变原来分散催青孵化率低的状况。1978年后,沙雅为阿克苏地区首先推广幼蚕共育,将催青孵出的幼蚕共育7~8天,然后再发给蚕农,保证每盒2.5万头的数量。
  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养蚕户自负盈亏,积极性大大提高,加之农技工作人员具体指导,在养蚕的全过程中巡视检查,做好蚕室的消毒、保温,防治蚕病,保证叶足蚕饱,促进了蚕茧的稳产、高产。

知识出处

沙雅县志

《沙雅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沙雅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地理、人口、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财税金融、商贸、经济、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民政、政法、劳动 人事、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 体育和民族 宗教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