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荒造田与农田水利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火箭农场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2499
颗粒名称: 三、开荒造田与农田水利建设
分类号: F426;F323;TV213
页数: 9
页码: 10-18
摘要: 火箭农场盐碱地和沙丘较多,水资源缺乏,发展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诸多制约,因此加强土壤改良和水利等基本建设是发展生产的关键。
关键词: 水流量 火箭农场 坎儿井 耕地面积 立方米

内容

火箭农场盐碱地和沙丘较多,水资源缺乏,发展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诸多制约,因此加强土壤改良和水利等基本建设是发展生产的关键。
  1958年11月,根据地方国营农场“边勘测、边设计、边基建、边生产”的建场方针,自治区荒勘局留场技术员潘盛德和农场领导一起紧锣密鼓进行农田规划、设计。到年底,已勘查规划可耕地8666.67公顷,设计放线1333.33公顷,完成放线666.67公顷。
  火箭农场职工积极响应哈密地委提出的“多开荒,多种粮”的号召,各生产队均设开荒班组加紧开荒造田。没有生产工具和农具,就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制作。他们用铁锨、十字镐、坎土曼、镰刀挖树根、割芦苇、砍刺草。拖拉机、畜力、人力一齐上,铲沙丘、平碱包、耕地耙地。大块地用拖拉机犁,小块地用二牛抬扛犁。有时畜力不足,职工就用人拉犁。1959年冬天,职工们两人一组冒着刺骨的寒风泡荒洗碱。在泡荒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如职工明双星在滴水成冰的严冬泡碱时,发现水渠决口,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即脱下棉衣、棉裤堵住决口,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也不能让宝贵的水白白流失。1961年,明双星被提拔为二分场三队副队长,他的干劲和责任心更大了。7月21日,山区普降大雨,洪水冲坏了土干渠,他第一个跳入水中,用身子挡住急流,带领职工堵决口。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干部干部,先走一步。”工作中他事事领先,步步带头,挖地时,别人挖不动的,他挖;浇水时,别人管不住的渠口,他管。大忙季节,几天几夜不休息是常事。他曾多次受到农场的表彰奖励,被职工称之为“实干队长”。
  到1960年,全场开荒洗盐碱940公顷。1961年开荒161.07公顷。1962年在取得泡荒经验的基础上,农场认真执行“提高单产和扩大耕地面积并举”的方针,本着一是水所能及,地开出来有水泡,种上庄稼有水浇;二是力所能及,在分场、生产队劳力能够承担的情况下安排开荒任务;三是逐块扩大,为了便于土地连片,便于生产管理,多在已有耕地附近开荒,逐块发展,逐年扩大。经过全场职工几年的奋斗,农场的耕地面积从1959年的446.67公顷发展到1962年的935.4公顷。
  从1963年11月开始,各生产队又开展了以水、肥、土为中心的冬季生产运动。全场组织了100余人的专业队,挖渠引水,扩大灌溉面积120公顷。同时对盐碱地采用土壤搬家的办法,把碱土搬走,换上好土,使部分条田的土壤得到了改善。
  1965年冬季,农场党委提出依靠群众力量,发扬南泥湾艰苦奋斗的精神,利用农闲,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办法,组织了全场约70%以上劳力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改良盐碱地,拉沙改土,拉土改沙,积肥运肥,提高土壤肥力。到12月底,完成土壤改良条田85块,面积840.27公顷。挖斗渠9条,总长度6千米。整修防风林57条,总长29.4千米。修建条田及居民点道路18条,总长9.8千米。挖排碱沟2千米。开荒造田40公顷。平整土地65.33公顷。开荒面积的扩大,农田基本建设的加强,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开发农田建设的同时,水利建设也在不断加快。火箭农场为灌溉农业区,水资源有两种,一种是地表水(山水),一种是地下水(井水)。地表水主要来源于石城子水库。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坎儿井。为了保障水源,农场加大了场外和场内水利工程建设,场外水利工程以一、二、三分场灌区为主,主要引用榆树沟山水。榆树沟引洪干渠属哈密地区修建的一条土渠,主要供给火箭农场、东风公社两家用水。火箭农场常年参与防洪维修工程建设。1959年,场外水利工程按自治区农垦勘测规划队要求,开始对石城子青年防洪干渠工程、榆树沟维修防渗工程、石城子水库工程进行施工建设。
  场内水利工程主要是对坎儿井的开发。农场坎儿井分布在灌区北部,总长度100余千米,水流量0.37立方米/秒。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农场每年投入资金2万余元,用于坎儿井的扩建和清淤工程,年均延长2~3千米,清淤捞泥20多千米。水流量由原来的0.37立方米/秒,增加到0.57立方米/秒。非灌溉季节,将多余水用于泡荒。
  为了增加水量和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农场抓住挖渠、修渠工作不放松,常年坚持,从无间断。在1959年冬天的水利建设中,各队成立了青年突击队,放卫星、树标兵,队与队展开了保红旗、夺红旗的竞赛。当时流传在工地上的一首突击队员自编的小诗:“全体队员拼命干,大战戈壁呈英豪,北风呼呼刺骨寒,队员心中似火烧,手冷脚冷心不冷,定让荒滩变良田。”反映出他们高昂的激情。劳动竞赛的开展,激发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使劳动效率空前提高,人均完成挖土日定额由原来5立方米提高到14.8立方米。工程进度大大加快,涌现出许多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青年突击队员代修安和钟若兰以日挖土工效38立方米的记录成为全场标兵,共青团员刘克谦以日完成土方量53立方米创造全场最高记录。经全场干部职工齐心协力,艰苦奋战,当年冬,完成水渠工程68.8千米,其中支斗渠18.9千米,农渠23.66千米,排水渠26.24千米。完成总土方量11.61万立方米,修建桥涵8座,修支渠节制闸2座,修干渠、坎儿井涵洞9座,建测水点25个。
  1960年,在哈密专区水利部门的协助下,农场掀起了打井高潮。没有设备就用人工掏挖,共挖了20多眼井。可井挖在戈壁滩上,一无电源,二无动力,致使新井废弃。翌年,农场总结经验教训,找准合适井位,打井5眼,井深25~30米,用柴油机做动力抽水,单井流量为0.05立方米/秒。
  1961年,对23道坎儿井全部进行了清底捞泥和延伸,使水流量大增,保证了515.3公顷良田的灌溉。同时,又对防洪渠进行了多次整修,除保证农田灌溉外,还泡荒35.33公顷。
  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用水量的增加,农场地下水位下降,坎儿井水流量减少。哈密地区对农场的山水分水比例也进行了下调,水源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了保障农业用水,1964年,农场本着“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狠抓了“三水”(山水、坎儿井水、机井水)引水建设。在山水的引水建设上,整修干渠7.5千米,新修支渠两条,计3.7千米,新建桥梁7座。在增加坎儿井的引水量上,清理了28.9千米的旧井线,新开明渠1.2千米,整修明渠23条,计14.4千米,使水量由原来的1.2立方米/秒,增加到1.45立方米/秒。在机井建设上,主要是加强机井的配套设施建设,新架高压线8.7千米,低压线1.4千米。另一方面狠抓对现有水源的合理利用。加强了用水管理,场部成立水管小组,生产队成立浇水小组,有一名队长负责水管工作,并配备了浇水员,制定浇水制度,对浇水人员进行训练,开展管水、浇水人员的节水竞赛评比活动,从而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增加了灌溉面积,提高了灌溉质量。
  1964年6月,自治区决定在火箭农场投资20万元,进行井灌区试点工程建设,开发地下水资源,解决地表水不足的问题。地区水利处选派工程技术人员驻场现场指导,农场广泛发动群众,认真总结过去打井失败的教训,统一规划,全面安排,培训骨干,改进技术,组织了100多人的专业打井队。打井队坚持“先土后洋,土洋结合,立足于为农田服务”的方针,又掀起了第二次打井高潮。广大干部职工提出的口号是“为打井效劳,为夺水立功!”为了保证质量、提高工效,有的职工昼夜坚守岗位,吃住在井边。专区水利队干部,不怕吃苦,以身作则,哪里有问题就出现在哪里。农场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深入工地和职工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顶着严寒酷暑,日夜战斗在井边。他们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职工打井抗旱的劳动热情。为了提高打井质量和速度,农场派人专程到河南学习先进经验后,改打大口井为火箭锥打井法。火箭锥打井具有速度快、质量好、成本低、水量大、技术操作简单等优点,使用此方法后,工效大幅度提高。
  在使用火箭锥打井的过程中,采取技术员、工人、干部三结合的方法,群策群力,大家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发明了三角钻等工具和加压力、加粘土及泥浆等钻井办法,有效地解决了钻井中遇到的卵石、塌方、流沙等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工效,曾创造了8天钻1眼井的高产记录。当第一眼井打成功时,大家手捧着甘甜的井水,高兴的欢呼跳跃起来。当年,农场共打井6眼,每眼水流量达到0.27立方米/秒,可灌溉面积16.67公顷。打井取水,使农场迈出了利用地下水灌溉农田的步子。在1964年打井的基础上,1965年又新打机井17眼。为了适应井灌输电需要,农场新架高压线路9.85千米,低压线路6.4千米。此外,农场还先后为哈密陶家宫、二堡、城郊等公社培养打井技术员,交流打井经验,使他们很快掌握了打井技术,以实际行动支援了公社的水利建设。
  在开采地下水的同时,农场还不断加强地面引水渠系建设,1965年春,农场组织135名职工大干40天,完成了榆树沟干渠2.7千米的扩建和铺砌卵石工程,使干渠的引水量由1立方米/秒,提高到3立方米/秒。1965年是哈密地区历史上罕见的干旱之年,山水比1964年减少了70%~80%。由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加强,农场基本保证了农作物及时用水,大旱之年仍然夺取了较好收成。
  建场初期,农场党委充分发动群众,开荒造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保证了农田的灌溉和大面积泡荒。扩大了耕地面积,加速了农业开发进度。这是夺取农业稳产、高产、旱涝保收的重要举措。是农场实现“五好”(好条田、好渠道、好道路、好林带、好居民点)建设的重要基础。

知识出处

火箭农场简史

《火箭农场简史》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记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火箭农场从1958年建场立业到2005年,走过的47年光辉历程,本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火箭农场的建立与初期发展;“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的火箭农场;归属团兵,农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励精图治,加速发展;执政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