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湖北支边青壮年参加农场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火箭农场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2498
颗粒名称: 二、湖北支边青壮年参加农场建设
分类号: F426;F293;S511
页数: 4
页码: 7-10
摘要: 建场初期,农场的主要劳动力是专区劳改农场转场职工和建新一社六队、建新二社转场职工,另有一少部分自流来场人员。由于农场规划面积大且劳力紧缺,急需大批青壮年来场开发建设。1959年,湖北红安和谷城两县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动员青壮年踊跃自愿报名,到新疆去,支援边疆建设。
关键词: 火箭农场 各级领导 老工人 青壮年 新工人

内容

建场初期,农场的主要劳动力是专区劳改农场转场职工和建新一社六队、建新二社转场职工,另有一少部分自流来场人员。由于农场规划面积大且劳力紧缺,急需大批青壮年来场开发建设。1959年,湖北红安和谷城两县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动员青壮年踊跃自愿报名,到新疆去,支援边疆建设。
  1959年3月和1960年5月,先后有红安县299人,谷城县743人支边来到火箭农场。接着,1961年支边家属550人,1962年支边家属336人相继来场安家落户。
  刚刚组建的火箭农场,生活和居住条件都很差。湖北支边青壮年来场后,农场在试验站和干坎儿(地名)修建“半地窝子”土木结构住房344间,计8256平方米,修建食堂120平方米,解决他们吃住问题。住房地下铺着麦草当床铺,结了婚的夫妻两人发一条双人毯,单身的发一条单人毯,另外发一些日常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刚来时大家都吃食堂饭,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始单独在家起伙。当时供应的粮食少,主要是高粱面。在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就用野菜、草籽补充。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仍然情绪乐观,干劲十足,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克服生活困难,利用业余时间打土块,用芦苇当草席盖房子,用土块砌成桌凳。当时穿的也很困难,衣服破了补了再补继续穿。出行也极不方便,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像样的路,到处是厚厚的盐碱土。
  除了生活条件艰苦外,劳动条件也很差,农场很少有像样的大条田,大都是刚开出来的小块地。主要的劳动任务是平沙包、拉沙挑沙、平整土地、开荒造田。毛驴车和牛车也很少,主要靠人抬肩挑搬掉沙包。此外,另一主要农活是开渠引水、夯筑堤坝。到了冬季,早晨上班,中午不回家,一直干到天黑。除了白天劳动外,晚上也经常加班。
  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性很强,尤其对哈密瓜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操作要求更高。由于当地土质、气候、种植的作物和耕作技术与内地不同,湖北支边青壮年刚进场时,对各种农活很生疏。为了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各项生产技术,农场采取了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在安排工作时,注重新老工人的搭配,并派新工人到老工人所在的生产队学习,派老工人到新工人队指导。在老工人的热情帮助与指导下,湖北支边青壮年很快掌握了种哈密瓜、挖坎儿井、赶马车等各项生产技术要领,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主力军。
  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农场尽力从各方面对支边青壮年关怀、照顾。在他们未来之前,就根据现有的条件尽可能做好了生活、生产方面的准备。安下身之后,农场注重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初到农场时,当地恶劣的生产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尤其是春天的大风、夏天的炎热、缺水和冬天的寒冷,是他们最不能忍受的,因此许多人思想产生了波动情绪。农场领导和生产队领导及老工人耐心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只要意志坚定,任何困难都能战胜。鼓励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志向,着眼于农场的未来,坚定扎根农场的决心和信心。农场领导要求老工人要主动和新工人加强团结,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农场大家庭的温暖。要求各级领导要关心支边青壮年的生产和生活,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场党委书记吴成发同志看到支边青壮年的孩子病了,主动把自己平时检查工作用的毛驴安排给他们,让他们送小孩看病。在各级领导和老工人的关心教育下,支边青壮年思想很快发生了转变,在困难面前鼓起了勇气,坚定了信心,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农场的开发、建设之中。
  湖北支边青壮年经历了在农场开发初期最艰难的阶段,他们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挫折的严峻考验,闯过了思想关、生活关、劳动关,成为农场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工作表现突出、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壮年逐渐被充实到了各级领导岗位和技术岗位。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场的建设事业,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出处

火箭农场简史

《火箭农场简史》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记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火箭农场从1958年建场立业到2005年,走过的47年光辉历程,本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火箭农场的建立与初期发展;“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的火箭农场;归属团兵,农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励精图治,加速发展;执政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