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位维吾尔族儿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策勒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1307
颗粒名称: 为了一位维吾尔族儿童
分类号: I247;I267;D262
页数: 3
页码: 729-731
摘要: 一位维吾尔族男婴被弃,一对汉族夫妇抚育了他。县委书记安排解决了他的户口,记者资助他上了学。
关键词: 第一学期 木工活 县委书记 维吾尔族 策勒县

内容

一位维吾尔族男婴被弃,一对汉族夫妇抚育了他。县委书记安排解决了他的户口,记者资助他上了学。
  1984年,从四川来疆的郑福成、杨瑛夫妇来到策勒县,在固拉哈玛乡落了户。郑福成走村串户做木工活,妻子操持家务。
  1991年6月26日早晨,郑福成到阿热吾斯塘村去做木工活,快到村子时,他看到路边有一个包裹着的毛毯,打开一看,是一位维吾尔族男婴,看样子出生不到三四天。郑福成家中已有两个孩子,一个5岁,一个4岁,四口人靠他做木工活挣的钱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听着婴儿阵阵揪心的啼哭,郑福成没有多想,毅然抱婴儿回了家。夫妇俩给婴儿取乳名路边,学名郑海边。
  家中添了一张嘴,生活就更艰难了,但这丝毫没有动摇郑福成夫妇抚养这位维吾尔族婴儿的决心。
  冬去春来几个寒暑,在郑福成夫妇的呵护下,小海边一天天长大了。每当听到路边那稚气十足的川腔,夫妇俩一天的疲劳便烟消云散了。
  1997年6月,海边满6岁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全家五口靠平均每月300元的收入维持生活,给路边筹措学费已是捉襟见肘了,更让郑福成夫妇难办的是,到如今小路边还没有户口。
  8月初,县委书记武孟林听说此事后非常感动。他说:“一个自流来疆的普通农民,在自己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抚养大了一位维吾尔族弃婴,很不容易,这是一种深深的民族爱和血浓于水的骨肉情呀!”他当即安排有关部门给路边解决户口,并请团县委与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给路边上学联系一名资助者。考虑到郑福成一家离县城较远,孩子上学不方便,决定将他全家迁到县城附近的策勒乡汉族农场。
  8月14日,《和田报》记者王宗明获悉此事后,打电话给策勒县团委,要求资助路边上学直到他小学毕业。
  16日,王宗明又赶到固拉哈玛乡,看望了路边,并拿出了300元钱为路边缴纳了第一学期的学费。
  26日,路边背着书包,穿着新衣服,蹦蹦跳跳地走进了县二小学前班。

知识出处

策勒县志

《策勒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5

本志忠实地记载了策勒各族人民共同走过的历史路程,真实地书写了策勒在不同历史年代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上限追溯事物的发端,下限至2000年,全书包括概述、大事记、33篇专志和附录,客观记载了策勒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