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策勒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114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成果
分类号: F426;F326;F323
页数: 5
页码: 612-616
摘要: 策勒县1960年成立科委、科协机构,1961年制定计划开展各项科研项目29项,1962年机构撤销时,已完成科研项目14项。
关键词: 自治区农业厅 推广面积 策勒县 自治区 二等奖

内容

策勒县1960年成立科委、科协机构,1961年制定计划开展各项科研项目29项,1962年机构撤销时,已完成科研项目14项。
  1978年4月,恢复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当时全县各行业共有各类科技人员236人。由于策勒县历史上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所以科技的主攻方向是大搞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水利战线上的科技人员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旧灌设施、修建新水库、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配套合理设计同步规划,使全县水的利用率由新中国成立前的2.4亿立方米,提高到3.6亿立方米。东方红公社(策勒乡、策勒镇)良种场,根据本社干旱缺水的特点,利用玉米杂交优势,大力推广“五单早”良种,经过5年培育,共繁育出一代良种2.4万公斤。
  畜牧兽医站为提高农村牧区兽医人员的水平,经常深入农村牧区培训兽医员,从1978年到1981年,共培训农村牧区“赤脚”(不脱产)兽医17836人。
  80~90年代,本县在科技研究和推广方面成绩显著。农业优良品种和试验示范及推广中,1983年,试验推广玉米“户单1号”、“SC704”、“和单2号”、“和单1号”、“鲁玉5号”、“京旱8号”、“户单4号”;小麦“唐山6898”、“8农7416”、“翼麦26”、“818”、“831”、“新冬20”、“4185”;棉花“军棉1号”、“新陆早1号”、“中棉16号”、“中棉24号”、“中棉35号”、“新陆早10号”。
  1986年,县科研机构共承担自治区、地区和县各项科研技术试验及推广项目共68项,最终成功完成45项,其中农业28项,牧区11项,农业区划4项,农机2项。
  1986年,县畜牧局主持的人工降雨科技试验取得成功,挽救了山区十几万头(只)牲畜。当时山区牧场在连续两年干旱的情况下,1986年春、夏又持续干旱,山区草场一片枯黄,县畜牧局在自治区人工降水办公室的支持下,调来4门降雨高炮,炮弹1500发,县人武部和县气象站全力配合,从5月9日至20日,在乌鲁克萨依乡海拔3000米的地方,先后进行了三次人工降水试验,共发射炮弹183发,降雨雪墒情达10~15厘米,夏草场墒情达25~30厘米。
  1986年4月,畜牧局从北京引进肉用种鸽15对30只,品种有美国落地王、银白鸽、欧洲黑足,繁育成活幼鸽40只。
  1987年,全县科技推广项目124项,完成85项,其中农业78项、畜牧3项、农机4项。所有成功的科研技术推广项目中,成效显著的有:
  两旱配套高产小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策勒乡、达玛沟乡的4个试验点进行推广性试验,面积199.88亩,运用的小麦品种是“唐山6898”和“京旱8号”,运用的玉米品种是“户单1号”。经过春夏两季两花的搭配试种,结果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03公斤,玉米单产达到623公斤,两花单产共计1026公斤。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其根据土壤中所含的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含量,与作物要达到增产增收所需要的养分量,进行科学配方设计的科学施肥方法,采取测土配方施肥。这是本地农业耕作制度上的一项重大科技试验。
  “星杂579”蛋用鸡的引种。县兽医站从乌鲁木齐引进的一种本地没有过的良种鸡蛋,共3000个。该品种鸡生长速度快,成鸡个体比一般体积大,产蛋量比一般的鸡多,可以与以前引进过的种鸡“显杂288”比高低。
  “卡拉库赛”、“可克白热”、“皮逊”三种香瓜的试种。这三种香瓜均由伽师县引进的品种,在本地试种55亩,结果三个品种瓜,单产均高于本地品种,单产可达2~2.5吨。品种瓜具有肉厚、汁多、含糖量大的特点,同时外形美观。
  农业方面,80年代开始引进、推广新的农业技术:1.地膜棉花栽培技术的推广;2.小麦、玉米良种的引进、推广;3.小麦星穗病的防治技术;4.吨粮田的试验与示范;5.化学除草技术的推广;6.棉花根外技术的推广;7.小麦.棉花化学调控技术的推广;8.农业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推广;9.植物检疫与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六五”期间全县取得的科研、推广项目共102项,其中国家级成果1项,自治区级成果16项,地区级成果42项,县级成果43项,所有科技成果中达到自治区先进水平的有10项,科技推广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共有76项。
  90年代,大批农技人员下乡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活动。农业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230.59万亩,其中吨粮田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为18.75万亩;双百斤皮棉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为11.63万亩;地膜玉米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为12.73万亩;中低产田改良累计推广面积为10.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累计推广面积为100万亩;宽膜植棉技术累计推广面积为17万亩。小麦良种推广面积达到99.7%;玉米杂交一代种播种面积达到90%以上;棉花原种一代和二代种占98.9%。由于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全县农作物产量大面积提高,出现了许多高产单位。策勒乡小麦1991年平均单产达370.1公斤;皮棉试验田单产达到155.2公斤;策勒镇小麦平均单产达到399.5公斤;恰哈乡地膜玉米单产最高达到724公斤;科技人员在全县15个试验点的1600亩吨粮田示范试验,单产出现1.35吨的产量。
  1980~1987年,全县农业连续8年丰收,粮食从1980年的总产30574吨增加到1987年的49774吨,年递增7.2%;单产由107.5公斤增加到246公斤,提高了1.3倍,人均占有粮食461公斤。
  1987~1997年的10年间,策勒县农业生产又跨上新的台阶。粮食由1987年的总产49774吨提高到1997年的总产64501吨;棉花总产由1990年111.2吨,增加到1997年的3753吨。
  1985~1998年,全县农业系统先后获得自治区级科研大奖17项。1985年,县种子站在推广棉花新品种、玉米杂交种工作中,被自治区农业厅分别评为二等奖和三等奖;1987年,县种子站在种子管理、推广玉米新品种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自治区农业厅评为二等奖。1989年,县种子站在小麦、玉米两旱配套、种子检验、推广杂交玉米、推广棉花新品种、良种经营中,被自治区农业厅评为三等奖。1989年,策勒县小麦种植在和田地区创历史记录,玉米种植大面积增产增收,受到自治区农业“丰收计划”领导小组的表彰,县农业局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获“自治区农业丰收计划二等奖”。1989年,县农业局在推广省柴节燃灶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自治区农业厅授予“农村能源科技推广”二等奖。1989年,县种子站在种子经营玉米制种、种子检验、种子精选工作中成绩显著,获自治区农业厅三等奖。1990年,县种子站在自治区农业“丰收计划”活动中,玉米大面积丰产增收,荣获自治区“农业丰收计划”二等奖。1990年,农业局被国家农业部表彰为“全国棉花创高产先进单位”。1994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沙土植棉中成效明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获自治区“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被自治区农业厅评为“植保工作先进集体”。1998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被自治区农业厅评为“土肥工作先进集体”。1998年,县种子站被自治区农业厅评为先进集体。1998年,县农业局获自治区“棉花两虫综合防治先进集体”称号。
  县种子站自1995年至2000年,先后有5人获得地区、自治区系统颁发的奖项共17次,其中站长吾布力·斯拉木先后获奖7次。
  流沙治理技术的应用,使策勒乡、策勒镇1.5万多亩流沙地变成了农业绿洲,其中3000多亩已变成良田。森林防护、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成效明显,全县各乡镇均成立森林防护机构,形成了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有效地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1996~1998年,策勒县森林防护工作连续三年被自治区和地区评为先进单位,森林防护经验在全疆推广应用。
  县林业局技术员研究的“特优杏资源开发及产业利润技术推广成果”、“名优石榴节能储藏、保鲜技术应用推广成果”分别进行了成果技术登记。
  畜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但使全县牲畜的数量逐年增加,牲畜的质量也逐年明显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策勒县土种羊,成年母羊平均体重不足22公斤,公羊体重不足29公斤,成年母牛体重210公斤,公牛体重不足310公斤。经过科技人员不懈努力,长期坚持选种、选配、杂交改良及科学的饲养管理,使成年母羊的平均体重提高到32公斤以上,公羊平均体重提高到40公斤以上;成年母牛体重提高到460公斤,公牛体重提高到630公斤;新中国成立初期,策勒县境的绵羊毛产量不足100吨,而且长度、光泽度都很差,干死毛占30%以上,羊毛主要用于农牧民做毡子和捻绳子用,在科技人员的努力探索和不断试验,使全县绵羊毛产量提高到600余吨,干死毛保持在10%以下,全县的羊毛年收入达300多万元。
  50年代初,全县没有专门的畜牧业机构,没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牲畜的传染病、寄生虫病流行严重,幼畜的繁殖成活率不足65%;成畜的保活率不足76%,牲畜全年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亡的自然生存状态。90年代,策勒县畜牧技术人员在畜病防治上已基本控制了烈性传染病、炭疽、羊痘、羊块疫、鸡瘟、霍乱、马鼻疽,猪的五大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疥癣羊、消化道线虫)等病症,幼畜的成活率保持在98%左右,成畜的保活率保持在99%左右,策勒县畜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曾获得自治区畜牧厅的表彰和奖励。全县绵羊的大面积品种改良(羚和羊杂交改良)技术,经过多年研究试验,获得成功,1995年,通过自治区验收合格,获得自治区畜牧厅“牲畜品种改良先进县”称号。黄牛冷冻精液配种技术获得和田地区科技进步奖,从事这项技术试验推广的技术人员刘竹初获得自治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牧草的种植及农作物秸杆的科学加工(三贮一化)技术,在全县农牧区推广,不但提高了草的利用率,也提高了草的营养价值。
  策勒县水利工程和各项水利设施科技含量比较突出,以节水抗旱为中心,大搞见效工程,把水利建设重点放在渠道防渗、节水、增水、改善耕地灌溉条件,完成灌区工程配套及防洪、治沙、防病改水工程上,解决了全县农业灌溉、人畜饮水、防洪治沙问题。完成的水利建设工程有:1.节水工程:1760.99千米,完成配套闸、桥、涵建筑物3601座。2.增水工程:达玛沟丰收水库除险加固,蓄水能力由原来的600万立方米增加到920万立方米;固拉哈玛卡尔苏水库除险加固,库容由300万立方米增加到650万立方米。3.防病改水工程:1991年至1997年,共解决9.2万人,31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建高位水池5座,铺设管道330千米,农村改水工作获和田地区一等奖。4.水源地建设:从1982年到1998年,共建水源地二处,打机井78眼,配套78眼,提取地下水2000万立方米。5.治沙工程:战斗渠投入使用每年给固拉哈玛、达玛沟两乡带来泥沙30万吨,1992年,战斗渠建成二次排沙工程,1998年,完成六闸口治沙工程,基本解决了战斗渠给固拉哈玛、达玛沟两乡造成的沙害问题。1996年,策勒县水利工作荣获自治区“天山杯”评比二等奖;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荣获和田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天山杯”一等奖;防病改水工程地区评比一等奖;自治区优良工程奖;1997年获得自治区水改工作全疆实施取水许可证制度先进单位;1998年获得和田地区增地、打井、办电第一名;1998年获得全疆水利建设“天山杯”评比一等奖。
  科技促进策勒电力事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期,县境还没有电力。1959年成立策勒县火力发电厂,设备是1台28千瓦的柴油发电机;1962年,发电机组扩容到75千瓦;1968年扩充到160千瓦。70年代,全县城乡掀起大办小水电热潮,到1980年,全县共建成小水电站20座,总容量达580千瓦;1979年开工的策勒河梯级水电站,经过3年多的创建,1982年8月建成了2×320千瓦的四级电站;1986年建成了1个与水电站配套的2×500千瓦的柴油机发电厂。1990年7月开工的和田—策勒110KV送变电工程于1991年9月建成,1998年架通了从卡拉恰依水电站到奴尔乡的82.6千米35KV的高度输电线路,完全结束了策勒县城乡缺电、无电的历史。到1998年,策勒县年供电量达到1200万千瓦时,是1959年供量的400倍。
  据不完全统计,至90年代末,全县科技研究推广成果共1622项,仅90年代,全县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项14项,获奖的科技人员计80多人,其中《西红花栽培试验》、“西红花康复口服液”荣获美国洛杉机国际博览会及澳门国际科技博览会三项金奖;同时获全国星火科技进步金奖和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柽柳属植物综合研究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流动沙地重盐碱地造林树种选择及抗逆性试验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黄牛品种和改良》、《喀克夏力克防风治沙综合开发应用研究》等都荣获突出进步奖项。尤其本县治理流沙工程成绩显著,1992年获得联合国“防止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业绩奖”。
  县农机局1985年推广小四轮配套农具、小麦脱粒、金属清洗剂节油技术,1986年推广家贮青饲料机械化和干草加工机械化技术、机械综合节油技术,1987年推广家庭饲草青贮、玉米地膜种植、半精量播种技术,1988年推广青贮饲养、玉米机械铺膜、精少量播种、小麦机械收获技术,1989年推广机械化深施追肥、机械中耕、化学除草、机械化防化控技术,1990年推广半精量播种玉米、机械追肥、机械棉花种植铺膜、大中型拖拉机安装节油器技术,1996年试验推广小麦种植地膜铺盖技术均取得明显成效。

知识出处

策勒县志

《策勒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5

本志忠实地记载了策勒各族人民共同走过的历史路程,真实地书写了策勒在不同历史年代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上限追溯事物的发端,下限至2000年,全书包括概述、大事记、33篇专志和附录,客观记载了策勒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