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策勒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072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商业
分类号: F426;I267;F123
页数: 11
页码: 308-318
摘要: 新中国成立前,县城内除了有几家个体手工业作坊外,老城区仅有几间小商铺,有打镶铺、小肉店、烧酒店、当铺、凉粉铺、醋房、首饰店、小杂货铺等。这些个体小商贩,由于货源不足,大多高利盘剥。当时,1包火柴可以换1张羊皮。能到铺面上购买东西的人很少,大多穷人根本没有钱物去换购自己想要的生活用具和用品,城内商业惨淡经营,萧条生存,无以发展。
关键词: 门市部 商业网点 社会商品 国营商业 策勒县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县城内除了有几家个体手工业作坊外,老城区仅有几间小商铺,有打镶铺、小肉店、烧酒店、当铺、凉粉铺、醋房、首饰店、小杂货铺等。这些个体小商贩,由于货源不足,大多高利盘剥。当时,1包火柴可以换1张羊皮。能到铺面上购买东西的人很少,大多穷人根本没有钱物去换购自己想要的生活用具和用品,城内商业惨淡经营,萧条生存,无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策勒县的国营商业,城乡合作商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1950年11月,成立西北贸易公司策勒县商店和县人民合作社。1951年成立了国营贸易固定组,1955年2月,成立中国花纱布公司策勒县供销站。1956年开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于1958年完成。
  策勒县为适应发展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先后成立了粮食、外贸、食品、饮食服务、农机、物资、药材、石油、百货等商贸机构及所属门市部,供销合作社各基层门市部遍及县境农村。“文化大革命”的10年,商业管理混乱,市场经济单一,服务质量低劣,物资供应紧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业体制逐步改革,市场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建立起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系,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户遍布城乡,城乡农贸市场繁荣活跃。1980年,全县国营商业饮服物资供销总产值为127.5万元,实现税利80.9万元,共有商业网点140个。1985年全县商业共有职工618人,商业网点152个,自有流动资金339.56万元,固定资产净值525万元,商品购进总额2670.71万元,商品销售总额2912.66万元,其中粮食销售513.5万公斤,食油16.5万公斤,商业总产值269.3万元,实现利税109.5万元。
  80年代,随着农牧民和城镇职工收入的增长,社会商品零售额也随之上升,1980年为1042万元,1985年达到1650万元,增长58.35%,社会商品购买力1985年1716万元,比1980年增长3倍。80年代以后,市场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洗衣机、电视机及部分家用电器销售量大增。

知识出处

策勒县志

《策勒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5

本志忠实地记载了策勒各族人民共同走过的历史路程,真实地书写了策勒在不同历史年代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上限追溯事物的发端,下限至2000年,全书包括概述、大事记、33篇专志和附录,客观记载了策勒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