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蚕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策勒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0422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蚕桑
分类号: F323;F326;F426
页数: 9
页码: 131-139
摘要: 公元2世纪,内地植桑养蚕技术传到西域,不久,和田成为新疆的养蚕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蚕桑传入于阗,得到推广,植桑养蚕成为于阗的特色产业。新疆建省后,在喀什噶尔、和阗等地设立蚕桑局,招募江浙士民来此传授蚕桑技术。到清光绪年间,和田的蚕桑丝绸业有了很大发展,呈现出“彩帕蒙头手契筐,河源两岸采柔桑,此中应有支机石,织出天孙云锦裳”的升平景象。在中原蚕桑生产发展及其向西传播过程中,以于阗为代表的塔里木盆地诸城镇,曾起过重要作用。
关键词: 蚕茧产量 策勒县 农业生产 植桑养蚕 蚕业生产

内容

公元2世纪,内地植桑养蚕技术传到西域,不久,和田成为新疆的养蚕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蚕桑传入于阗,得到推广,植桑养蚕成为于阗的特色产业。新疆建省后,在喀什噶尔、和阗等地设立蚕桑局,招募江浙士民来此传授蚕桑技术。到清光绪年间,和田的蚕桑丝绸业有了很大发展,呈现出“彩帕蒙头手契筐,河源两岸采柔桑,此中应有支机石,织出天孙云锦裳”的升平景象。在中原蚕桑生产发展及其向西传播过程中,以于阗为代表的塔里木盆地诸城镇,曾起过重要作用。策勒地处“丝绸之路”南道要冲,气候适宜植桑养蚕。1942年,全和田共有桑树900多万株,蚕茧产量1600多吨。1943年策勒县原有桑树85951株,春植桑树98914株,秋植3980株。1949年策勒县蚕茧产量1.8吨。
  策勒县蚕业基地主要集中在策勒乡、固拉哈玛乡、达玛沟乡和策勒镇。1956年,全县蚕茧合计57470市担,其中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5141市担,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52329市担。1957年,全县共收蚕茧54845.5公斤,平均每盒产茧10.9公斤,比1956年多4.3公斤。1959年全县蚕茧产量达到63.5吨,但蚕业科技水平不高,每盒平均单产仅在10公斤左右。
  1960~1962年,策勒县蚕茧产量急剧下降到23.7吨。1963~1967年,国民经济调整时,各项政策全面落实,蚕业生产得到恢复,单产有所提高。但因桑树数量增加不多,蚕茧产量仅恢复到39.2吨。
  “文化大革命”时期,十年浩劫使桑树砍伐殆尽,蚕业生产受到严重摧残,蚕茧产量下滑至15.3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不断完善,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蚕桑业进一步发展。蚕茧由1980的13.8吨增加到1985年的34吨,桑树由1980年的77.5万株增加到1985年的88.6万株。
  从1981年开始实施的“三年大育苗、五年大栽桑、十年大见成效”的蚕业发展规划卓有成效,科技水平不断提高。1985年1月,策勒县成立葡萄和蚕桑生产领导小组。1985年全县平均每公斤蚕茧价3元,单产低,一盒蚕只能收入58元左右,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受到挫伤。桑树的栽植计划指标高,实际完成低,管理水平不高,成活率占60%,嫁接成活率不足50%。桑叶利用率低,春叶的利用率在85%左右,新技术引进少,推广慢,品种老,茧层率低,仅在17.5%左右。1980年养蚕1 800盒,单产7.7公斤,总产13.8吨,嫁接桑树2万株,桑叶产量1227吨,1985年养蚕1 750盒,单产19.4公斤,总产34吨,嫁接桑树5万株。1987年养蚕1750盒,单产16.5公斤,总产28吨,嫁接桑树7万株,桑叶产量1320.7吨。蚕业产值1980年6.15万元,1987年达到11.7万元。
  1990年蚕茧产量达124.5吨,单产24.6公斤,1995年养蚕2.3万盒,蚕茧产量达到447.1吨,单产达到25公斤。1998年全县养蚕1万盒,蚕茧总产量250.2吨。2000年蚕茧产量119吨,桑树累计达到1417.7万株。

知识出处

策勒县志

《策勒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5

本志忠实地记载了策勒各族人民共同走过的历史路程,真实地书写了策勒在不同历史年代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上限追溯事物的发端,下限至2000年,全书包括概述、大事记、33篇专志和附录,客观记载了策勒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