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奴尔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策勒县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025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奴尔乡
分类号: D92;D422;F426
页数: 3
页码: 55-57
摘要: 奴尔乡位于策勒县城东南方向,距县城直线距离80.4千米,公路里程90千米。该乡东邻博斯坦乡,西界乌鲁克萨依乡,恰哈乡,南与西藏接壤,北与达玛沟乡相连。乡域东西宽19.8~44.1千米,南北长143.1~159.8千米,总面积4933平方千米。2000年,全乡总人口9533人,辖17个村民委员会。
关键词: 自然村 总面积 村委会 增加到 策勒县

内容

奴尔乡位于策勒县城东南方向,距县城直线距离80.4千米,公路里程90千米。该乡东邻博斯坦乡,西界乌鲁克萨依乡,恰哈乡,南与西藏接壤,北与达玛沟乡相连。乡域东西宽19.8~44.1千米,南北长143.1~159.8千米,总面积4933平方千米。2000年,全乡总人口9533人,辖17个村民委员会。分别为:库木巴格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亚巴格村委会;阿克塔什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亚勒古孜巴格村委会;尤喀克阿其玛村委会;阿热库木村委会,辖1个自然村;都木村村委会,辖1个自然村;热再克村委会,辖1个自然村;恰塔什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萨依巴格贝希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琼库勒贝希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喀什也尔村委会,辖3个自然村;虽力兰干村委会,辖1个自然村;萨尔龙村委会,辖1个自然村;亚其村委会,辖1个自然村;布藏村委会,1个自然村。
  奴尔地区,据《新疆建置志》,清朝初年称为奴尔村。中华民国初年,仍称奴尔村。策勒置县后,以奴尔村为中心的周围地区划为策勒县第六区。民国33年(1944)改为策勒县新生镇。新中国成立后,以奴尔为中心的周围地区,划为策勒县人民政府第六区,也称奴尔区。1958年改称奴尔人民公社,辖3个管理区。1977年8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奴尔公社所属的依麻木管理区划出,设置策勒县博斯坦公社。1984年奴尔公社改为策勒县奴尔乡。
  奴尔乡位于昆仑山北麓,地形复杂,境内高山起伏,峡谷纵横,南高北低。布藏、萨尔龙、亚其等牧业村处在深山峡谷内,乡域最低海拔1600米;最高海拔6903米,平均海拔4250米。乡政府驻地海拔2227米。1984年全乡有耕地(含自留地)共4.26万亩,林地5366亩;草原114.69万亩;其中冬草场101.7万亩;夏草场12.99万亩。耕地占全乡总面积的0.56%;林地占0.056%;草原占15.5%;戈壁山地、沙漠占全乡总面积的83.86%。
  乡境因地形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多样。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中山地带,属寒冷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4.7℃,≥0℃积温2453.4℃以下,≥10℃积温1865.2℃以下,年降水量200毫米。属于这种气候的包括少数几个牧业村和大部分草场;海拔高度在2300~2800米之间的地带,属冷凉气候,≥0℃积温在2500℃~3000℃之间,降水量在206毫米,其曼巴格村属于这个气候带以内。在这个区域内适宜春小麦的生长;海拔高度1500~2300米,≥0℃积温3000℃~4300℃之间,≥10℃积温2500℃~4000℃之间,奴尔乡大部分以农业为主的村在此区域内,适宜冬春小麦的生长,并能种植生长期较短的中早熟玉米。
  奴尔乡是策勒县水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有九条较大的河流,其中奴尔河发源于昆仑山北麓,由三条小河汇集而成,全长37千米,年径流量1.723亿立方米,其下游建筑有战斗渠拦洪闸,把上游的河水引入战斗渠,流入固拉哈玛、达玛沟两乡,下游受益面积共有15万亩土地。萨依巴格河发源于亚门塔格山,全长22千米,属季节性河流,年径流量为0.416亿立方米,流域受益面积达2万亩。乡境内主要山峰有亚门塔格山,帕喀塔格山。亚门塔格山位于奴尔乡驻地的东南方向,距离约24千米,海拔3670米,山上有黄羊、旱獭、雪鸡、石鸡、狼、狐狸等野生动物。植被有芨芨草等,这里是兵团奴尔一牧场和亚其村放牧的主要草原之一。野生植物有黄芪、锁阳、雪莲等药材。山中有两处铁矿,从1958年起常年开采,含铁量达60%~70%,是和田地区水泥厂制水泥的重要辅助材料。
  奴尔乡是宜农宜牧地区。50年代初,农牧民年人均占有粮食不足50公斤,年人均收入不足30元。1959年,粮食亩产仅80公斤左右,全乡(包括现在的博斯坦乡)年播种粮食作物3万多亩,总产只有249万多公斤;1984年全乡粮食总产量增加到988.5万公斤;1998年全乡粮食亩产达到399公斤;1977年农牧民人均年收入81元,1998年农牧民人均收入增加到862元。2000年农牧民人均收入增加到896元,粮食总产量5667.8吨。油料总产量21.5吨。
  1959年全乡年末牲畜存栏5864头(只);1984年末存栏总数达到6.9万头(只)。2000年末牲畜存栏5.12万头(只)。
  1959年全乡(含现在的博斯坦乡)植树造林总面积118亩;1984年造林总面积增加到1136亩,共有各种树木84.66万株;1998年全乡林木总面积1450亩。
  奴尔乡直到50年代,运输仍然靠畜力。1958年修筑了从策勒至奴尔的80千米简易公路;1977年给部分路段铺筑了砂砾路面;1979年开始通车,1985年由自治区交通厅“以工代赈”投资30万元给全路段重新铺筑砂砾路面;1992年,策勒至兵团奴尔一牧场110千米的砂砾路面全部实现沥青路面。1965年全乡共有4台28型胶轮拖拉机,1984年全乡有汽车3辆,有大、中、小拖拉机24台,2000年,全乡汽车增加到16辆,各种型号的拖拉机增加到47台。
  80年代,奴尔乡曾创办有铁矿、建筑队、修建厂、地毯厂等乡镇企业,198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1.3万元,90年代后,企业先后停产。
  奴尔乡1956年始设小学2所,教师12人,1984年,全乡有学校17所,其中小学16所,初中1所。学校教职工101人,在校学生1386人。2000年,全乡小学16所,初中2所,教职工总人数175人,在校学生2280人;教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41人;中专学历的126人。中小学校舍全部为砖木结构,每个学校都设有阅览室、图书馆和实验室。
  奴尔乡1952年创办医疗诊所,有2名医务人员,1954年诊所增加到3人,房子3间,医疗器械只有注射器、听诊器和少量的常用药物。1984年,建立乡卫生院,专业医护人员增加到24人,设有门诊和住院部,病床45张,配有X光机、B超机、心电图仪等现代医疗设备。全乡设立医疗点18个。
  2000年,乡有广播站、文化站、电视转播台、阅览室、电影放映队,村村有广播室、文化室,大部分农户家庭可以收看无线电视节目,家家接通了有线广播。1996年,全乡各村都接通了自来水。1998年开通全国联网高原直接电话。
  附:关于地名“奴尔”的传说
  奴尔,维吾尔语,“光明”之意。传说很久以前,这一带遇到过一次罕见的大风暴袭击,沙尘暴持续四十多天。人们生存在不见天日的环境中,连白天和黑夜也分辨不清,人们觉得无法生存下去了。太阳没有了,天地间黑沉沉雾蒙蒙,人们都感觉像是生活在深深的地穴中,不少人认为只有等待死亡的降临,人们相互搀扶着走向大山的山顶,等待日出,祈祷天神降服沙尘妖魔。人们等阿、盼啊,默默企盼奇迹出现。突然有一天,风停了,沙尘退去、太阳出来了,天地间一片刺眼的光亮,人们似乎在临近死亡时得到了救星,疯狂地高呼“奴尔”(光明)!从此,这一地区的名字就称为奴尔。

知识出处

策勒县志

《策勒县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5

本志忠实地记载了策勒各族人民共同走过的历史路程,真实地书写了策勒在不同历史年代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上限追溯事物的发端,下限至2000年,全书包括概述、大事记、33篇专志和附录,客观记载了策勒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