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民国期间鄯善县工商联合会79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0064
颗粒名称: 二十、民国期间鄯善县工商联合会79
分类号: F426;D412;F832
页数: 3
页码: 253-255
摘要: 鄯善县工商联合会组建于民国29年(1940年),其前身为单纯的商界联合会,且组建年代较早。
关键词: 鄯善县 工商联合会 民国时期 人民生活 小本经营

内容

鄯善县工商联合会组建于民国29年(1940年),其前身为单纯的商界联合会,且组建年代较早。
  鄯善全县各地都有商业网点,比较集中且比较繁华的有鄯善县城、东巴扎、鲁克沁巴扎、连木沁巴扎等地。这些地区都有商号铺面、坐商和行商,如县城内当时的商号有“三义合”、“天义永”、“园兴成”、“宝玉号”、“华记号”等,而东巴扎早就以十大号或杂字号闻名了。此外,众多的小商小贩亦遍布全县各地。据民国26年的统计,鄯善全县城乡商业有271户,从业人员1626人。至于地方工业则是一些小型的手工业,且多以作坊为主,其中比较像样的有生铁翻砂、线毯织造、草纸制造、土磁烧制、成衣加工、制鞋、房屋修建等。至民国26年,全县从事手工业的共有2976人。但在组建工商联合会之前,鄯善县没有工会组织,只是到了民国27年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才上行下效地组建了县工会。
  鄯善县的商家多是小本经营,资金雄厚的为数极少。所有商号和行商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其中有多半经营地方土特产,如棉花、大麻、葡萄干、瓜干等,亦有经营丝绸、中草药的。虽然这些只是小本经营,但在繁荣鄯善经济、活跃市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供应人民生活所需等方面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民国时期连年的战祸给鄯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其中商业所遭受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几乎到了停业不举或瘫痪不起的状态。尽管如此,战乱后经过几年的恢复,商民们又逐渐开张营业了,但规模和经营范围都很小。经过长期的经营,市场才有了繁荣的景象。
  鄯善县工商联合会的成立,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政府希望商民们能遵纪守法地将市场维持下去,以解决人民生活之所需,同时亦能保障国家的税收来源;另一方面也是商民们为了自身的权益不再受到侵害,必须组建一个代表性的民间组织,以便同政府打交道,从而使两者互相传达意愿和信息,争取一个两全其美的局面。因此,工商联合会成立后其任务相当繁重,除了他们自身的商务外,还要应酬政府的各种会议,办理差买和各种捐税也非常频繁。民国32年,全县城乡商业有777户,从业人员4664人。到民国34年,全县商业有了起色,经商人数渐趋增加,如当时在县城和东巴扎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有马生海、马生源、马生禄、马德昌、马德荣、马德良、马彦成、马明才、马文章、马文英、马步超、马耀、麻彦成、王俊杰、王秉衡、丁其昌、丁建勋、丁万祥、沙万德、集义成、童明德、童明亮、侯发祥、余明德、何有才、毕有福、陈宝玉、李孝贤、李生金、白生泉、杨万荣、杨国保、华记号、樊荣、席迎祥、高登科、苏华林、崔启珍、蔡忠、牛生宝、老索、毛拉买提、买提尼牙孜、木乎以提、木退尔、海木提、汗木都尔、玉山汗木都、阿不都、开然木、玉拉因、托乎提、韩多尔迪等。这些小商号虽然规模不大,但活跃了市场,再加上瓜菜小商贩和烤肉等小吃点,直到深夜市场上的叫卖声仍久久不绝。鄯善县工商联合会将这些人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在商品交易中,群众还可用农副产品易货,生意做得比较灵活。所以说,鄯善县工商联合会的组建,在恢复商业、繁荣市场方面确实起到了桥梁作用。
  民国时期鄯善县历届工商联合会组织的成员名单列表如下:
  民国37年,鄯善县的商业再次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其原因一是政府的各种捐税太多太重80,二是资金不足、周转不灵,因此有不少商民改行搬迁,有的甚至关门停业不再经营。同年4月,省政府下令将工商联合会改组,把商业和工业分开单独建立各自的组织,商业建立商会,工业建立工会。分设后的商会会长为王秉衡,工会理事长为司马益,马明才、开然木为副理事长。
  民国38年,由于政局不稳、市场混乱、物价暴涨,工、商会已难维持工商界的利益,到了下半年,工、商会已名存实亡。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历史上的鄯善》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本书是一部记述鄯善历史变迁的图书,主要内容有鄯善史前文化、两汉、魏、晋时期、南北朝分裂与高昌建国、唐朝西州蒲昌府、柳中、蒲昌县、元明时期的鲁陈、清代鄯善、民国鄯善风云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