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蒲昌府——唐朝西域交通门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0007
颗粒名称: 四、蒲昌府——唐朝西域交通门户
分类号: C55;I267;K928
页数: 5
页码: 120-124
摘要: 今鄯善县所在的唐蒲昌府二县(蒲昌、柳中)继承了历史上车师国、两汉比胥鞬——高昌壁屯区和高昌郡东境,高昌国麴氏王朝平远府诸县旧壤,地扼西域交通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早在两汉时期该地就是联结内地与西域交通联系的大海道要冲,汉将赵破奴初通楼兰、车师就取道于此。西汉末年,戊己校尉徐普首倡开五船道,受阻于姑句,实未开通,“五船道”之名自此始现于史册。
关键词: 鄯善县 地理志 西州图经 新唐书 大海道

内容

今鄯善县所在的唐蒲昌府二县(蒲昌、柳中)继承了历史上车师国、两汉比胥鞬——高昌壁屯区和高昌郡东境,高昌国麴氏王朝平远府诸县旧壤,地扼西域交通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早在两汉时期该地就是联结内地与西域交通联系的大海道要冲,汉将赵破奴初通楼兰、车师就取道于此。西汉末年,戊己校尉徐普首倡开五船道,受阻于姑句,实未开通,“五船道”之名自此始现于史册。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往来差近,戊己校尉欲开以省道里半,避白龙堆之厄。”此路实即后世之伊吾路,具体走向乃“由戊己校尉治所,经都善鲁克沁东南至玉门关。由鄯善县鲁克沁镇出发,经南湖、小泉煤矿,由沙山东麓南下,穿南戈壁滩,从喀瓦布拉克山和三头山东南行,经哈密市南部大黑山之南,穿若羌县白龙堆沙漠东北角红柳井子、后坑,抵玉门关故址⑪。”
  东汉夺取伊吾庐,五船道始开,但西汉之“伊吾塞”、东汉之“伊吾庐”实皆指今巴里坤,并非唐代的伊州(今哈密),且此路多为北方草原族群控制,通行多有不便,并未能真正取代传统的大海道。以故直到高昌郡与早期高昌国诸王朝时期,大海道或莫贺延碛路仍然是高昌通向内地的主要通道。包括高昌遣使南朝所经行之路,亦必先取路大海道,合吐谷浑路,穿行青海、河源,而后绕道益州(今四川),沿江东下,始至金陵(今南京)。这条道路的必经地实乃晋之田地县、唐之柳中县,直至唐朝仍然在碛路东西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
  进入唐朝时期,今鄯善县境所在的蒲昌府二县又有多条干线开辟,其作为碛口交通门户的地位更为突出。据法国人伯希和自敦煌携走的重要文献《西州图经》(编号P2009号)所记,西州总十一道,发自今鄯善县境者就独占七道,冠于西州诸府、县。但所记交通路线只是大致走向,并不具体,有必要综辑诸家考察、考证成果,分述如下:
  (1)大海道。出自柳中县,乃连接沙州的东出孔道,“东南向沙州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元和郡县志·西州柳中县》下记“大沙海,在(柳中)县东南九十里。”参稽裴矩《西域记》“自高昌东南去瓜州,一千三百里,并砂碛、乏水草,人西行,四面茫茫,道路不可准记,唯以六畜骸骨及驼马粪为标验,以知道路。若大雪,即不能行,兼有鬼魅。”可见这条通向内地的重要沙漠孔道至唐仍然畅通无阻。
  (2)赤亭道。由西州蒲昌县东通伊州的南道,被《西州图经》列为诸道之首。《西州图经》其他诸道皆方向明确,此道的记载则残损殊甚,然位居西州十一道之首,以此判断,很可能是贯通内地的东西走向,参稽《新唐书·地理志》所记伊州纳职县:“自县西经独泉、东华、西华、驼泉、渡茨萁水,过神泉,三百九十里有罗护守捉。又西南经达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与伊西路合。”所谓赤亭道,也就是穿行赤亭的伊西路,故伊西路实有南、北道之分,赤亭道就是伊西路的南线,亦即宋人王延德西使高昌所经行的路线,“历伊州……次历纳职城,城在大患鬼魅碛之东,南望玉门关甚近。地无水草,载粮以行。凡三日至鬼谷口避风驿……凡八日至泽田寺。”按伊州即今哈密,纳职即哈密西之四堡古城,又名拉甫却克古城,鬼谷口避风驿即今十三房,泽田寺即建于唐赤亭之下,可见唐赤亭道即伊西路南线,亦即隋裴矩《西域图经》所记载的伊吾路⑫——即由伊州纳职(今之齐克塔木)穿越沙碛,直西向赤亭、再西抵蒲昌城的交通线,特点是直线距离,但所行多沙碛、少水草、多热风,高昌王马儒遣巩顾礼出白棘城(即白芳)迎北魏将韩安保、唐初玄奘“涉南碛,经六日至高昌界白力城(白芳)”、宋使王延德出纳职城“地无水草,载粮以行,凡三日至鬼谷口避风驿……凡八日至泽田寺”,所行皆为此路。斯坦因(Aurel Stein)所获吐鲁番Ast.Ⅲ.4号墓出土《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赤亭镇牒为长行马在镇界内困死事》文书⑬,也证明了这条道路在唐朝时期仍然非常重要。
  (3)新开道。乃由西州蒲昌县东通伊州的北路,即贞观以后常用的新道,《新唐书·地理志·伊州纳职县》条下记其具体走向为“自县西经独泉、东华、西华、驼泉,渡茨萁水,过神泉(今惠井子,笔者注),三百九十里有罗护守捉(西盐池,笔者注);又西南经达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与伊西路合。”该道傍天山南麓行,沿途多泉水。对此《沙州伊州地志残卷·伊吾县》条下也有记载,诸如所经地有独泉、东华、西华、驼泉等。又纳职县西北的神泉也在此交通线上,但须翻山坂(清代称为大北道),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郭孝恪救伊州、破乙毗咄陆可汗之役就取路此道。
  (4)花谷道。“右道出蒲昌县界,西合柳中,向庭州,丰水草,通人马。”又吐鲁番文书中有“挎谷烽”的记载,说明花谷道又作“挎谷道”,挎谷烽似因两谷相交而得名。具体路线为由鄯善之东的台子北行,沿克尔其河,经达匪,北经罗护守捉而至山北,按由罗护守捉北上,经独山守捉出山,乃进入今木垒境,参阅《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自罗护守捉西北上乏驴岭,百二十里至赤谷;又出谷口,经长泉、龙泉,百八十里有独山守捉;又经蒲类,百六十里至北庭都护府。”独山守捉即木垒油库古城,蒲类县即今奇台唐朝墩古城,赤谷即连接罗护与独山的山道,据此,此路所经非柳谷,而是赤谷,则赤谷在《西州图经》中被混称为柳谷。
  (5)移摩道。“右道出蒲昌县界移摩谷,西北合柳谷,向庭州七百四十里,足水草,通人马车牛。”蒲昌文书中有“维磨戍”的地名,“维磨”应即“移摩”的异写,说明移摩道又名“维磨道”,乃由今鄯善县通向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的一条弓背形天山谷道。这座山谷应即鄯善县城正北约30公里处的柯柯亚河谷,“柯柯亚”为维吾尔语,意为绿色的山崖,谷中水流具有季节性特征,无水时即成山中谷道。统领移摩、突播、萨捍三烽。阿斯塔那341号墓所出《唐小德辩辞为被蕃捉去逃回事》内记唐军士兵小德被俘入蒲昌县北的突播山,进悬泉谷、小岭谷,逃出后投维磨戍,此即清人《辛卯侍行记》中所记由鄯善北行“九十里柯柯雅尔,又北入山经夹皮泉、回回沟,通木垒河”的路线,则《西州图经》中“移摩道”所记的西北柳谷,就是指《新唐书·地理志》中通向木垒的赤谷,由此转道亦可达北庭故城。
  (6)萨捍道。“右道出蒲昌县界萨捍谷,西北合柳谷,向庭州七百三十里,足水草。”蒲昌文书中有上萨捍烽、下萨捍烽两地名,在突播烽西北、维磨戍东北,三地相距不远,即今开其尔西山之南谷口,距唐蒲昌城直北50华里左右,推测在今鄯善城直北约10公里处的红山嘴一带。另说⑭由鄯善之西连木沁北行,沿二塘沟水经吉格代、二塘沟,越二达坂,有狭谷崖道,叫色尔太小路,翻越天山,越黑涝坝,北入夹皮山,穿萨尔迪克隘口,至奇台半截沟乡,经麻沟梁汉疏勒城故址北上今奇台县城所在的唐蒲类县城,西行而至北庭故城⑮。
  (7)突波道。“右道出蒲昌县界北乌骨山,向庭州七百三十里,足水草,通人马车牛。”新获蒲昌府文书第4号中第4行有“虞侯吴玄武……已上驴岭南突播路”⑯的记载,可见突波道又称“突播路”。复据《新唐书·地理志》记“罗护守捉西北上乏驴岭,百二十里至赤谷。”文书中的驴岭,即乏驴岭,当指鄯善直北偏东之科勒迭能达坂,有小道东南通向西盐池(罗护),达坂之南,近吐鲁番盆地北缘有照壁山,就是唐代的突播山,照壁山以北的北山就是文书中的“拔北山”。东谷口今名赛克散吐墩,即唐悬泉峰,谷口入山西北行即悬泉谷;西谷口今名开尔其,为唐突播烽所在,谷口入山北行即突播谷,亦名突播道,两谷各北行约三十余华里,汇合于乌鲁苏,小岭峰在其附近。两谷道汇合继续向北之谷,即小岭谷。⑰这条道路也是通向今奇台县境。经今园艺场所在的蒲类镇城,北至今奇台县治所在的唐蒲类县城,西行转道至北庭都护府。
  以上四条道路都在七克台至胜金口范围内,其排列顺序为从东到西,最后汇总于北庭。由上可知唐代蒲昌府二县在西州特殊的战略地位。在发自蒲昌县的六道之中,花谷道、萨捍道、突波道等三道都直接联系天山北麓庭州所属诸县,自从唐中宗时期北庭晋级为大都护府,尤其是唐玄宗时期北庭主将加伊西庭节度使名号之后,西州划归北庭统辖,这三条交通孔道都直接关系到北庭的军政指令在西州防区内的全面贯彻执行,成为联系西、庭二州的生命线。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历史上的鄯善》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本书是一部记述鄯善历史变迁的图书,主要内容有鄯善史前文化、两汉、魏、晋时期、南北朝分裂与高昌建国、唐朝西州蒲昌府、柳中、蒲昌县、元明时期的鲁陈、清代鄯善、民国鄯善风云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