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洋海墓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9976
颗粒名称: 四、洋海墓地
分类号: G623;G624;F293
页数: 6
页码: 15-20
摘要: 在洋海墓地发掘以前,人们一旦谈到鄯善县境内物质文化的话题,首先想到的是苏贝希遗址。而现在,大家的兴趣都移至洋海墓地。
关键词: 苏贝希 长方形 二层台 竖穴墓 洋海墓地

内容

在洋海墓地发掘以前,人们一旦谈到鄯善县境内物质文化的话题,首先想到的是苏贝希遗址。而现在,大家的兴趣都移至洋海墓地。
  洋海墓地位于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西北、火焰山南麓戈壁沙漠地带。墓葬主要分布在相对独立的三片黄土梁上,其中西片(Ⅰ号墓地)长300米、宽50米,面积1.5万平方米,东片(Ⅱ号墓地)长300米、宽80米,面积2.4万平方米,南片(Ⅲ号墓地)长150米、宽1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除此之外,在西北和东南部的许多类似的小土梁子上,还零星分布着一些竖穴墓、偏室墓和斜坡墓道洞室墓。
  1988年冬天,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了82座古墓。出土了一批器物和一具保存较好的婴儿干尸。2003年3~4月间,复对洋海的三个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发掘墓葬509座,初步掌握了洋海墓地的基本情况。
  洋海墓地墓葬的布局疏密相宜,井然有序。墓葬形制最早的为椭圆形竖穴周边二层台墓、长方形二层台墓,接下来是长方形竖穴墓(敞口或直壁)、长方形竖穴袋状墓(口小底大),最后是竖穴单偏室墓和竖穴双偏室墓。葬具中以用圆木做的尸床最有特色,木床的四条腿和横撑均用榫卯接合,上面铺排横木棍或树枝。尸骨和随葬品被放置于尸床上。除尸床外,还大量使用编织精美的草席、草编帘垫、毛毡和地毯。墓口横担木梁,上面再用茅草、芦苇、甘草、骆驼刺、芝麻、大麻等草本植物遮盖。封盖好墓室后,往往放置一块或数块土坯。这些土坯个体较大,表面刻有不同的纹样,这或许就是后来墓志的雏形。
  古墓中出土的人骨大多保存完好,由于自然环境的缘故,甚至不乏干尸出土。早期葬式为侧身屈肢,中、晚期为仰身直肢。其中有些额骨上有人工穿孔和大面积骨折的伤痕,穿孔多为正方形或圆形,边长或直径多为1厘米大小。在两个保存较好的人的手背上,可看到绘有繁缛的花纹。有一具保存完好的男性干尸,头戴羊皮帽,额头上系彩色毛绦带,左右耳戴耳环,颈下戴绿松石项链,内穿翻领彩色毛布衣,脚穿皮靴,靴帮上捆绑毛绦带,上系由铜管和铜铃组成的“胫铃”,该男子右手握着缠了铜片的短木棍,左手握木柄青铜斧,手臂旁放置木钵,俨然一副萨满巫师的装束。
  墓葬中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有陶、木、青铜、石、铁、骨、角器以及海贝、草编器、皮革制品、毛织物、丝织物、棉织物和服饰等。陶器种类有釜、罐、杯、壶、钵、盆、豆、双联罐、肖形印。彩陶器形和纹样都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最早出现的是网格纹、三角纹、锯齿纹、竖条纹,其后有涡纹、波纹、同心圆纹、羽状纹等。彩陶绝大多数为红底黑彩,也有在一件器物上用黑、白、黄三色绘成的复合彩。值得一提的是两件带柄陶器,其中陶钵的柄端塑成盘羊头像,陶豆柄上塑成公绵羊头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木器、木制品主要有木桶、弓箭袋上的木撑板、带杆的纺轮、曲棍(飞去来器)、竖琴(竖箜篌)、手杖、钻木取火器(取火板和取火棒)、碗、钵、盘、冠饰、耳杯、鞭、镳、梳、纾(刀形,打纬工具)、俑和一些木器件。大部分木桶的外口沿都刻有连续的三角纹,有些木桶的外口沿下粘贴白果紫草的籽粒,用来显示三角纹。在木桶外壁,阴刻、线刻出成组的动物形象,种类有野山羊、马、狼、虎、狗、梅花鹿、骆驼、野猪、麋鹿、鸟等。有些木钵、盆、器柄雕刻有山羊、狼、怪兽等形象。随葬的弓均为强劲的反曲弓,形式各样,做工考究。竖琴木制,大小不一,最小的一件通长61厘米,由音箱、颈、弦杆和弦组成。铜器以环首刀、长銎斧(戚)和直銎斧最具时代特征,此外还有双孔马衔、直柄刀以及装饰在马辔头上的铜仿贝等。马鞍除了两片式的以外,还有一种“十字形”鞍(鞯),用小长方形皮块叠缝串联而成。还有泥质吹风管、泥塑人头像、扁葡萄藤等发现。
  洋海三处墓地墓葬数量巨大,时间延续也比较长,但墓地相邻,墓地布局相同,墓与墓之间的距离也仅有Ⅰ号墓地南部稍显紧凑一些,Ⅲ号墓地北部略松散一些而已。墓葬型制一脉相承,有很清晰的逻辑序列:椭圆形二层台墓→长方形二层台墓→竖穴墓→袋穴墓→竖穴单偏室墓→竖穴双偏室墓。如果粗线条地划分,可简化为三种,即:二层台墓→竖穴墓→偏室墓。在这三种形式的墓葬中,竖穴墓早于偏室墓已经被证明是无误的。二层台墓是吐鲁番盆地新出现的墓葬型制,该型制的墓葬中也同样新出现了一些器物,有管銎铜斧、环首穹背铜刀、直棍式骨马衔和镫形端环铜马衔,它们流行的时间是远远早于条形铜刀、铁刀和双环式马衔的,后者是竖穴墓和偏室墓中常见的随葬品。因此,上述逻辑序列成立。依据这种关系,将洋海墓地分为三期,每期有相对应的墓型,各期都分为前后二段,每段也有相对应的墓型。这种分法虽有依据,但有点过于刻板。实际上,各期一定会有交错现象,即有些竖穴墓会早到一期,也有一些偏室墓会早到二期,还有一些竖穴墓会晚到三期。总之,考古分期不能一刀切,要留有余地,这样就可以对各期的基本特征作出比较准确的描述。
  早期:以洋海Ⅰ、Ⅱ号墓地的二层台墓为主,铜器有管銎斧、环首穹背刀、镫形端环马衔、铃和管。陶器有凸平底彩陶杯(罐)、蒜头壶、矮圈足豆、大口罐等。彩陶纹样以网格纹、三角纹、锯齿纹、竖条纹为主(长杆的木纺轮,直棍式的骨马衔),动物纹样以线刻的直腿动物为主。殉葬的畜类多羊少牛不见马。还有做工精致的小觿、个体短小的竖琴。
  中期:以洋海Ⅱ号墓地的竖穴墓为主,包括洋海Ⅰ号墓地中、北部墓葬、Ⅲ号墓地的部分墓葬,苏贝希Ⅲ号墓地。大件铜器不见了,代之以直柄直刃的长条形小铜刀及与铜刀形状一样的小铁刀。陶器器形多样,彩陶丰富,以内、外口沿下饰连续的三角纹、颈下饰连续的涡纹及其变体涡纹最具特点。带耳器的器具非常发达,有沿上的横、竖耳,肩、腹部的横、竖耳,有些耳上还有蘑菇状突或圆雕羊头等。高圈足的彩陶豆、长颈彩陶壶、大型平底釜也是有特征的陶器。动物纹样以阴刻的屈肢动物为主,还有后肢翻转的。见有少量的皮质马鞯(鞍)、泥塑人头像、风管、中部一道弯的弓和带漂亮花纹的弓箭袋木撑板、狩猎用曲棍、直角木器、葡萄藤和籽粒、纹身和头骨穿孔。
  晚期:以洋海Ⅲ号墓地、苏贝希Ⅰ号墓地的偏室墓为主,包括三个桥、苏贝希Ⅱ号墓地。该期陶器整体小型化,基本不见彩陶,大量的磨光陶器,如圜底勺杯、单耳壶、直筒杯、带沿钵流行,还有三足钵、管流壶、球腹豆。流行不带鞍桥也无镫的皮马鞍,精工细做的弓、木制冠饰、条形铁刀和双环铁马衔等也很有特点。
  2003年洋海墓地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幸运地发现了两种形式的二层台墓。在这些二层台墓出土的器物中,有些青铜器在中国北方地区出土较多,研究得也比较透彻,如管銎斧、穹背环首刀、铃管等,同类型者都定在商末,个别的环首刀为周初。这个年代显然已超出了早期铁器时代的界限而应为青铜时代。在前面的洋海墓地分期中,刚好这一段为一期,可以从苏贝希文化中分离出来而命名为“洋海一期文化”。
  两端马镫形的双环马衔在吐鲁番以东的中国北方地区一件也没有发现过,而在中亚的七河地区、天山山区多有出土,被确认为是前塞克(斯基泰)时期的典型器物。新疆额敏霍吉尔特、尼勒克吉林台、特克斯乔拉克铁热克、和静察吾呼等墓地,都出土过相同形式的铜马衔,时代也相仿,为公元前8~前7世纪的遗物。
  洋海Ⅱ号墓地有上千座墓葬,除墓地西南部有几座二层台墓、东北部有十余座偏室墓外,其余的全是竖穴墓,包括Ⅰ号墓地中、北部墓葬、Ⅲ号墓地的部分墓葬,数量巨大,说明这种墓葬型制延续使用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竖穴墓出土的一些木器上雕刻了许多动物:一个圆形器柄,一面有蜷曲成圆形画面的狼,另一面是屈肢站立的狼;一件木盘,外底部线刻一后肢站立的怪兽,长颈,和故宫博物院藏战国肖形玉印上的异兽相似;还有一件小木盅,通体浮雕动物形象,其中有一只后肢翻转的盘羊,非常精巧准确,与阿尔泰巴泽雷克、七河耶塞克、新疆特克斯等墓葬中所见雷同。交河沟西竖穴墓有件金项圈,与耶塞克古墓出土的一样,只是前者缺少三分之一的活动扣而已。木桶上的雕刻动物更多,具有时代特征者有北山羊、狼、鹿、野猪、骆驼等。它们或具斯基泰早期特征、或具塞克晚期特点,但不超出春秋战国这个时间段。铜器中的直銎斧、细长体双环马衔、长条形环首刀,陶器中的带流彩陶杯、带涡纹的彩陶壶、罐、豆等在新疆地区内可比因素很多,时代特征也算明显。
  在洋海Ⅲ号墓地偏室墓的出土器物中,可辨别时代的有木耳杯和弦纹陶罐,两样都是汉式器物。无鞍鞒的皮鞍,两扇上都均匀地缀满了皮钉,与秦兵马俑坑出土陶马背上所配的鞍具相似。交河沟西墓地竖穴墓和偏室墓共存,发掘的23座墓中出土有西汉五铢钱和汉式星云纹铜镜。这些都可作为断代的依据。
  综合上述分析,可初步将一期的时代确定为公元前11~前8世纪,二期的时代定为公元前7~前4世纪,三期的时代定为公元前3~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以后,偏室墓又继续使用了一段时间,最终被斜坡墓道洞室墓所代替。
  二层台墓早、竖穴墓居中、偏室墓最晚只是一个时间顺序下限,前面求证的是这个时间序列的正确性。事实上,这里面的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许多墓地都是两种类型的墓葬混杂在一起,如洋海Ⅰ号墓地中、南部长方形二层台墓和竖穴墓的混杂,洋海Ⅲ号墓地北片墓葬、苏贝希Ⅰ号墓地、交河沟西墓地竖穴墓和偏室墓的混杂。由此不难看出:人们最初在修建墓葬时,为了使其更像一个住所,墓必须中空有顶,为了篷盖的需要,在墓室壁的中部必须有一个二层台。洋海墓地所在台地地层黄土细腻坚硬,很方便地可以挖出二层台。安德罗诺沃文化的许多墓地、察吾呼文化的早期墓葬地层为砂质的戈壁土,不能挖出规整的二层台,即便可以挖出二层台,但也承载不住篷盖物的重量,附近又有砾石,就用砾石砌出二层台。而焉不拉克文化早期墓葬是二者的结合,土质硬的地方能挖出二层台当然最好,土质松散的地方必须人工修出二层台,附近又不方便取石,只好用土坯。随着人们的住所由半地穴式改为地面上建筑,如同苏贝希遗址中的房子形式,竖穴墓开始流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死去的人在另一世界的住所也不能老是单间,那就一厅一室吧,竖穴墓就过渡到竖穴偏室墓。此时贫富开始分化,偏室墓规模相差悬殊即是证明。当然,从半地穴到地面建筑,从单室到套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更新换代,肯定有一个漫长的、两种形式共存的过程,墓葬也是这样②。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历史上的鄯善》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本书是一部记述鄯善历史变迁的图书,主要内容有鄯善史前文化、两汉、魏、晋时期、南北朝分裂与高昌建国、唐朝西州蒲昌府、柳中、蒲昌县、元明时期的鲁陈、清代鄯善、民国鄯善风云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