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9969
颗粒名称: 一、地理环境
分类号: TU;G633;F426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鄯善县北靠东西连绵的天山山脉,与归属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奇台县相邻;南部隔南湖戈壁连接觉罗塔格(“塔格”,维吾尔语“山”之意),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下的若羌县、尉犁县接壤;其东部与哈密市辖境相接;其西部则与吐鲁番市相连。鄯善县在人文地理上应是吐鲁番辖属东境,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大门。
关键词: 吐鲁番盆地 鄯善县 自然环境 吐鲁番 火焰山

内容

鄯善县北靠东西连绵的天山山脉,与归属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奇台县相邻;南部隔南湖戈壁连接觉罗塔格(“塔格”,维吾尔语“山”之意),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下的若羌县、尉犁县接壤;其东部与哈密市辖境相接;其西部则与吐鲁番市相连。鄯善县在人文地理上应是吐鲁番辖属东境,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大门。
  鄯善县的地图亦向我们昭示了其他若干有趣的重要信息。无可否认,地理和自然环境在一个地区历史和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十分重要。诚如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所言:“地理自然环境是历史表演的舞台。”当我们站立在鄯善县城的绿洲与沙漠衔接处,一阵阵清凉的微风拂面而过,对此或许有了更为深刻的亲身感受。故了解鄯善的地理地貌和自然环境是深入认识与认真解读其历史丰富性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鄯善县在地理地貌上构成吐鲁番盆地的组成部分。吐鲁番盆地是天山东部地区一个不算很大的山间盆地,夹峙在北天山与中天山之间,应是在大约200~300万年以前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随着天山山脉不断抬高、山前边缘地区逐渐沉降而形成的。盆地西起艾维尔沟、鱼尔沟一带,东至了墩丘陵,北为博格达山,南为觉罗塔格山,面积为1.85万平方公里。盆地最低洼处是著名的艾丁湖,海拔在海平面以下155米,这是中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同时也是世界陆地上仅次于海平面以下392米的约旦死海的地方,被认为是世界第二低地。盆地中央,拔地而起矗立着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火焰山,进而将吐鲁番盆地分为南北两部分:火焰山以北布满了从天山而来的冲积洪积物质,大部分是砾石戈壁,在这些戈壁滩上横卧着条条无水的干沟,再向前的山麓前沿则分布着平原绿洲,随处可见从山上流淌下来的泉水,流量稳定的泉水抚育维护着绿洲生态。火焰山北部每块较大的绿洲都面对一条切穿山体的沟谷,较著名的有苏伯尔沟、吐峪沟、木头沟、葡萄沟、桃尔沟等,所以火焰山的南部是天山水系通过各条沟谷带来的泥质细红土物质组成的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植被茂盛,适于人类聚居生息。
  鄯善县境地处吐鲁番盆地东部,三面环山,唯有西部是艾丁湖,地势低洼,其北部临近天山的博格达山东段,山高坡陡,山坡上生长有大量的植被和牧草,其南部是库木塔格山和觉罗塔格山,与博格达山相异,这里终年无雪,极度干旱。火焰山横贯县境中央,这里正如诗人描绘的那样,“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更无植被生长的条件。火焰山将其地分为自然景色不同的两部分:鄯善县境内部,火焰山以北的平原戈壁区域,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大部分是戈壁,再向南则是绿洲地带,抚育鄯善县的三条主要河沟——吐峪沟、连木沁沟、树柏沟都属于天山水系。山南平原戈壁区大部分都是植被稀疏的戈壁,只有一小部分是适于耕作的绿洲区域。
  吐鲁番盆地特殊的地理地貌构造,使其具有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地势低洼,这样使烈日照射后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受热的气流上升导致外来气流下沉时受热也迅速增温,夏日热气聚集在盆地内不易散开,致使盆地内部气温更高。夏天吐鲁番盆地的平均气温都在38℃以上,地表温度就更高了。鄯善县也是如此,其地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00~31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67%~70%。气温一般是山南高于山北,山北高于山区,平原地区夏季极端气温最高均在40℃以上,山南曾出现过48℃(1953年7月24日、1974年6月)、山北曾出现过45.2℃(1986年7月)的最高气温,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可达25.4℃~40.4℃。炽热的气温时常将小麦等农作物热死。
  除气候干燥外,鄯善县的降雨量也出奇的少,这是由于吐鲁番盆地位处中纬度的亚洲腹地,远离海洋,其北部又有高山屏障隔离了北方冷湿气流。包括鄯善县在内的吐鲁番地区的居民建造房屋时常用生土修筑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一般情况下人们并无住屋被雨雪淋坏坍塌之虞。当然,雨水少并非不下雨,偶尔一场大雨还是有的,如此则人们物质方面的损失就很大了。
  例如据宋代曾到过吐鲁番的王延德在其行记中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他逗留吐鲁番时就适逢一场大雨,当时“雨及五寸,即庐舍多坏”。近代以来因突然降临的大雨给鄯善地区造成经济损失的文献记录和有关报道更是不绝于书。
  除了干旱少雨,与此相关联的另一个自然现象就是吐鲁番的风。吐鲁番盆地的风源于其地势低洼,热流扩展与邻近天山北部山区的寒流发生强烈碰撞,气压差异所产生的空气对流自然集中到盆地中有限的几个山沟间道里,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西北大风,在春季尤为明显。与其他地区的大风不同的是,吐鲁番盆地的风是一种干热风,一种灼热烫人的风。这种源出盆地气温对流的干热风对人们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都极为有害。鄯善县境由于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和东北部达坂城、哈密七角井两大风口的作用,特别是著名的“百里风区”靠近鄯善,常年大风肆虐,明朝人曾称之为“黑风川”。
  鄯善县境干旱少雨、多风的自然环境,可以说自人类有史以来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当我们目睹数万年前的洋海墓地中古代人们劳动生活的生动场景,体验东西方文化聚集交汇后残留的若干遗存,在吐峪沟目睹数千年前人们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就不能不感慨万千。人们不禁问道,在如此险峻的地理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鄯善人是如何生存的,文明又是怎样延续的?
  人们注意到,鄯善地域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和南北农耕区、游牧区交往的交通要道,这种重要的区域特点使她不仅成为横贯东西方“丝绸之路”的要衢以及物质商品集散地,而且还是川流不息的来往商旅使者的栖息地。所以,鄯善绿洲的存在价值以及其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交通位置是她历史悠久并且不断延续的基石。
  当然,古人在这样险峻的自然环境下生存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大量的史料和不断出土的古物一再证实,从远古时期开始,沿着今天鄯善县境内以及周边地区就存在着多种文化形态,每一种文化都是具体的、实在的,应是不同历史时期诸多民族适应一定的地理环境、延续一定的文化传统、生活在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产物。一种文化和一个地区历史的存在,及其能够保持延续下来,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她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亲和关系。与自然环境的谐和发展显然并非只是今人的一种祈望,古人即已这样践行了,喝一口直到今天依旧在养育着鄯善各族人民的“坎儿井”中的泉水,目睹一下在地区博物馆里展出的出自古墓中具有千年种植历史的干葡萄藤,再听听依然回荡在高大矗立的千年赤亭古址中的阵阵风声、战马嘶鸣声,人们似乎就不难理解我们的先人在与自然界相伴相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睿智和天才的创造力。

知识出处

历史上的鄯善

《历史上的鄯善》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7

本书是一部记述鄯善历史变迁的图书,主要内容有鄯善史前文化、两汉、魏、晋时期、南北朝分裂与高昌建国、唐朝西州蒲昌府、柳中、蒲昌县、元明时期的鲁陈、清代鄯善、民国鄯善风云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