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寺庙、朝拜和其他表层现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格尔》论》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9756
颗粒名称: (一)寺庙、朝拜和其他表层现象
分类号: I207;G633;G634
页数: 3
页码: 121-123
摘要: 如前所述,在《江格尔》里有个别萨满和具有萨满功能的人物,他们的主要活动就是占卜、医治伤口和看相。可是,佛教及其喇嘛的活动是多方面的。在史诗里生动地描写了寺庙、活佛、大喇嘛、普通喇嘛、沙弥那尔(寺院所属民)以及诵经、磕头和摩顶等活动。尤其是于19世纪中叶在卡尔梅克人中记录的5部长诗中佛教因素较多。如在《征服哈尔·黑纳斯汗之部》中,描述了喇嘛庙和喇嘛们诵经活动,说:黄教的4座庙殿坐落海滨,庙里的活佛是释迦牟尼的化身,7万名胡布拉嘎(佛教徒),身着黄袍和红袍,他们坐在大殿里诵经。
关键词: 江格尔 噶尔丹 喇嘛庙 洪古尔 卫拉特

内容

如前所述,在《江格尔》里有个别萨满和具有萨满功能的人物,他们的主要活动就是占卜、医治伤口和看相。可是,佛教及其喇嘛的活动是多方面的。在史诗里生动地描写了寺庙、活佛、大喇嘛、普通喇嘛、沙弥那尔(寺院所属民)以及诵经、磕头和摩顶等活动。尤其是于19世纪中叶在卡尔梅克人中记录的5部长诗中佛教因素较多。如在《征服哈尔·黑纳斯汗之部》中,描述了喇嘛庙和喇嘛们诵经活动,说:黄教的4座庙殿坐落海滨,庙里的活佛是释迦牟尼的化身,7万名胡布拉嘎(佛教徒),身着黄袍和红袍,他们坐在大殿里诵经。吹海螺声震撼了敌对汗国,诵经声传向了上天之上。①在《征服沙尔·古尔格汗之部》里反映了人们到寺庙叩头,表示虔诚和摩顶等佛教信仰活动。史诗里描写:洪古尔见江格尔之前,先到黄教寺噶尔丹喇嘛庙,按着佛教规矩,先围绕寺庙转数次,虔诚地叩头数次,最后合掌接受了噶尔丹喇嘛的摩顶。②类似描写多处出现,有时把噶尔丹喇嘛和达赖喇嘛联系在一起。这里提到的“噶尔丹·沙尔喇嘛”,指的就是青少年时代到西藏深造,于1671年回到新疆卫拉特地区,从事黄教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噶尔丹博硕克图汗。
  著名江格尔奇鄂利扬·奥夫拉于1908年演唱的《美男子明彦赶回突厥阿拉坦汗的马群之部》里,也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人们到喇嘛庙,请求大喇嘛祝福的佛教规矩:明彦将金黄宫殿绕行一周,来到了辽阔的宝木巴海滨。在那沙尔喇嘛庙后面,拴上了银合马,将那雄伟的庙殿徒步绕行3周,步入大殿向大喇嘛叩了3个头,虔诚地献上一两黄金。明彦接受了圣水说:“我把美丽的明山献给您,我把千万户奴隶(原文为属民——引者)献给您,我只有一个虔诚的意愿,你每月为我祈祷三次,佛祖护佐我,赐我吉祥,我单身匹马为宝木巴出征,要战胜暴戾的敌人。”③大喇嘛祝福明彦说:依佛陀的意去,完成你的事业,吉祥如意,平安归来!
  佛教进一步深入到蒙古地区,广大牧民信仰喇嘛教,寺院和活佛的影响和力量强大后,在卫拉特地区和东蒙古一些地区,寺院有了专门的管辖区和所属百姓。寺院管辖区的黑头百姓叫做“沙弥那尔”(沙弥的多数)。这种清代后期出现的沙弥那尔制度在《江格尔》里有了反映。史诗里说:
  在那庄严雄伟的宫殿前,
  在那广阔的宝木巴海滨,
  白色大雄宝殿屹立在平地上,
  五百万沙弥那尔你我不分,
  他们在江格尔的福荫庇佐下,
  幸福的生活在寺庙周围。
  上边谈的都是人们易于发现的表层因素。这种表面上的佛教因素,在人物形象上也有一定的反映。笔者在前一部分中已讲到,《江格尔》的许多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同蒙古小型英雄史诗的人物一样,都有一定的神奇色彩。而且在这些神奇现象中反映了蒙古萨满教观念。可是,从16~17世纪起,佛教深入到蒙古—卫拉特地区以后,《江格尔》的一些人物便带上了一定的佛教色彩,甚至像描绘菩萨一样形容他们。史诗提到江格尔和洪古尔的威力时,常常写道:
  他的前额上放射着麦达拉的神光,
  他的脑门上闪射着宗喀巴的光辉,
  他的头上发出奥其尔巴尼的光彩。
  这是在蒙古小型英雄史诗中常常用来形容勇士神驹的诗句。《江格尔》利用它去显示了江格尔和洪古尔等人物具有众菩萨的威力。

附注

 《江格尔传》(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50页。; 《江格尔传》(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03页。;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81~382页。

知识出处

《江格尔》论

《《江格尔》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7

《江格尔》是著名的蒙古族英雄史诗。本书系统论述了《江格尔》悠久的民间流传历史、演唱艺人以及丰富的文本资料和研究概况.全面阐述了《江格尔》产生的文化渊源、社会原型以及形成的时代和条件,深入探究了《江格尔》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发展与变异的种种趋向以及成熟的语言艺术,为《江格尔》的研究构建了宏大的理论体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