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线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9350
颗粒名称: 一、有线广播
分类号: I267;I247;F426
页数: 2
页码: 1072-1073
摘要: 1952年,中共阿山地委宣传部在阿勒泰(镇)建立了第一个收音站,张凤祥任收音员。每天早晚抄收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汉语记录新闻,并将其油印成四开小报,供地委、专署机关参考阅读。
关键词: 福海县 调频台 阿勒泰 广播站 有线广播站

内容

1952年,中共阿山地委宣传部在阿勒泰(镇)建立了第一个收音站,张凤祥任收音员。每天早晚抄收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汉语记录新闻,并将其油印成四开小报,供地委、专署机关参考阅读。
  1955年,收音站增设50瓦特播音机1部,外接25瓦特高音喇叭2只,并增汉、哈萨克收音员各1名。收音站抄收记录新闻,出版油印新闻、黑板报,每天早晚转播中央台和新疆台的《新闻联播》等节目。
  1956年6月,专区分别在阿勒泰、布尔津、青河3县城建有线广播站。10~12月先后建成并开始向城镇播音。
  1958~1959年,富蕴县、哈巴河县、吉木乃县、福海县陆续建立了广播站。各社、场共建成收音站35个,其中,阿勒泰县8个、布尔津县4个、青河县3个、哈巴河县5个、福海县4个、富蕴县8个、吉木乃县3个。各收音站统一使用125干电池,可安装10~20只纸盒低音喇叭,每只喇叭可供20户人家收听。
  1962~1972年,专区各社、场在收音站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了放大站的建设,并相继发展了广播载波化事业,实现了广播、电话、警报信号三网合一,做到了“一线三用”或“一线多用”。到1972年底,全地区78%的社、场,70%的生产队通了广播,有5县开通了载波广播。
  1981~1985年,全地区共建立县级有线广播站7个,社、场广播放大站、广播站各43个。拥有广播主线路444千米,乡以下线路456千米,入户喇叭达1.50万只,入户率占全地区农户的22.60%。每个村和各牧场、牧业办公室基本上都设有公用广播。同时,有60%的农牧户购置了收音机,林区和偏远的牧业队还买了半导体收音机或母子收音机。
  1985年,阿勒泰市、福海县先后建成了2个调频广播台,功率为2×50瓦特。1988~1990年,青河、吉木乃、哈巴河、富蕴、布尔津等县又相继建立了调频台,功率为300瓦特。至1990年底,全区6县1市全部建成了调频广播台。调频台取代了县、乡之间的“杆公里”电线,改善了县(市)广播站给乡镇放大站的转频手段,填补了有线广播的不足,为听众收听广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91~1995年,各县(市)广播站播音时间为早、午、晚3次,每天平均播音4小时。广播站和调频台的主要任务是为县(市)政治和生产服务,及时传达政府的政令,推广先进经验,传播农牧业生产技术、科学技术及各种信息,活跃城乡文化生活。除转播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汉、哈萨克语《报摘》、《新闻联播》节目外,还设有自办节目,内容有《当地新闻》、《专题报道》、《农牧区节目》、《科技综合》、《青年生活》、《少儿节目》、《群众生活》、《卫生常识》、《文艺节目》及《天气预报》等。每年播出的自采、自编节目近8000个,其中,汉语5000个,哈萨克语3000个。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阿勒泰地区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4

《阿勒泰地区志》客观记述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概貌、物产资源和风土人情等内容,特别是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风貌和各项事业的新成就,是了解阿勒泰地区区情的一部资料书。记述时限,上限以事物开端为起点,追溯其渊源;下限截至1995年。

阅读